第十一篇 社會治安與犯罪
基督《聖經》上說,人出生就帶有“原罪”,因為始祖“偷食禁果”而致“人皆有罪(性)”。對此西方國家多數人是認同的。隻是這裏講到的“罪”,泛指生而有之的人性弱點,包括自私、高傲、貪婪、懶惰等等。這些東西延伸與膨脹會逐使人走向社會犯罪。倘若缺乏強力約束,人人都有可能從道德品行不端進而違規違法,甚至墮入犯罪深淵。
社會的人必須接受約束。一是自律約束,不論信仰“為人民服務”還是信仰宗教(非邪教),隻要對教義與信仰真正身體力行,經由心靈自律、行為自省當不致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然而信仰雖可洗滌心靈,卻不是人人都有堅定良好的行為自律,社會不能單靠個人自律維係安全。強製性的法律才是維係社會安全運行、控製犯罪發生的根本手段。
美國是標榜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的國家。就這四個概念而言,人權處在底層,其上依次是自由、民主和法治。沒有法律保障也就無人權可談,人權的實現要有法律的確認和保護。
美國立法與執法非常嚴格。在聯邦體製之下,州及其以下各級議會立法多如牛毛。三權分立的製衡機製對權力濫用約束嚴格,這隻是問題的一個方麵。
另一方麵,隨著戰後美國經濟繁榮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貧富差距拉大、青少年犯罪、毒品泛濫、賭博、強奸與凶殺、同性戀和艾滋病,加上近年的恐怖威脅、失業增長等等,美國社會問題變得更為突出,社會問題依然嚴重。
但是,當你實際生活在美國,又會感到美國不同社區的治安狀況有很大差別,形成極大的反差。一般來說,美國同族裔的人常常聚居在一起,特別是少數民族族裔人群。例如印度人、猶太人、韓國人乃至華人,有許多相對聚集的社區。而各個社區的建築檔次、環境等等決定了社區居民層次不同。在中產階級社區,很少發生偷摸盜搶等案件。我們住在新澤西州北部,這裏是大紐約地區中產者居住社區,雖然亞裔居民不少,但治安狀況很穩定。多少年來未曾聽到這裏發生過重大犯罪案件。
但在黑人、低收入人群聚集的區域,則不太安定,偶爾路過那裏,都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比如路邊站著的閑人用異樣的眼光盯著你,你會感到脊背發涼,得趕緊離開。
美國人居住分散,距離遠,沒有車出門很不方便。房舍之間、住地與商場之間一般都有段較長距離,所以小偷小摸比較少。但是美國又是一個槍支最多的國家,動輒有惡性槍擊案發生。屢屢見到有這樣的報道。這些案件的社會影響麵較大,讓人們認為美國不安全。尤其金融危機之後,失業率趨高,部分人心態失衡,增加了社會不安全因素。
美國社會犯罪問題的根本,一是資本主義的價值觀,在經濟上“嚴重的個人主義”,文化上“無約束自我”。特別是二戰以後,美國全球擴張與冷戰需要,極端個人主義和傳統價值觀中消極的東西惡性發展,成為“美國病”的社會綜合症。加上美國社會大量的私人槍支,社會治安增添特殊性的不穩定因素。
(一)私人槍支問題
美國是世界上民間擁有槍支最多的國家。據估計,目前全國大約有2.5億支槍在私人的手裏。私人擁有大量槍支,帶來一係列社會問題。自1997年以來,全國平均每天有81人死於槍擊。
雖然常有槍擊事件報道,但是生活在美國的老百姓特別是外來居住者,多年來卻從沒發現哪個人身上帶槍(除了警察)、沒有誰露出槍支給人看過,更不知道誰家裏收藏有槍支。人們並不炫耀這個危險品,更不會動轍掏槍威脅。我親眼見到的真槍實彈是在大型商業中心(Mall)的體育用品商店。那裏擺設了許許多多“射擊運動”槍和“獵槍”。不關心這件事的人,感到社會上槍支並不多。如果真要關心這事,在美國買槍不難。出示一下有效身份證件、最近二到三個月電話、水電或有線電視的賬單就可在專門商店買到“自衛性”槍支。聽說在美國的“槍展”,買槍就像在菜市場買大白菜!
有的刊物上登出消息,說紐約街上的成年女性提包裏麵,百分之五十藏有小型自衛槍支,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狀況每況愈下,“不愛紅妝愛武裝”的美國持槍女性增加不少。
要了解美國法律為何允許私人槍支,首先必須了解美國由來已久的槍支文化。
早期歐洲人來到北美大陸時,麵對野獸出沒的荒野,還時不時和印第安人發生衝突,歐洲列強的戰火也屢屢燒到北美地區。當時社會非常鬆散,沒有政府提供有效的防衛,槍支在保障人身安全方麵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獨立戰爭中,民兵的決定性作用為持槍增加了神聖的意味。在許多人看來,最初美國之所以能夠獲得獨立,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民眾擁有槍支。在隨後西部邊疆開拓中,槍支再次發揮了作用。南北內戰期間,林肯政府大力鼓勵武器生產和武裝北方民眾,進一步確立了槍支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地位。整個19世紀,美國政府基本上沒有采取任何措施來限製私人擁有槍支。正是早期特殊的曆史積澱,造就了美國社會特有的槍支文化。槍支或許在其他國家被認作危險的物品,但在美國卻被作為“秩序的象征和保守主義的圖騰”。
立國之初,個人擁有槍支被視為最應珍視的個人權利之一。鑒於當時各州的具體情況和人們對於常備軍的懷疑態度,所以出台了憲法第二條修正案,保護個人持有和攜帶槍支的權利。
近年來,支持和反對槍支管製的兩派人士就此修正案的詮釋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該修正案從法理上為槍支管製增加了不小的阻力,不少槍支立法最終在一片爭論聲中陷入僵局。想要修改此修正案,就必須獲得大多數州的同意。目前,美國的50州中,44個州的憲法都明確保護公民持槍權利。槍支管製早已不僅僅是一個槍支問題,而是涉及個人自由和權利的問題。很多美國人認為,政府的過度幹預和權力擴張會危害人民的自由,不利於個人權利的保障,因而對政府有著潛意識的不信任感。
曆史、憲政及民間觀念是一回事,現實則是另一回事。允許私人擁有槍支帶來巨大的社會問題,是不爭的事實。特別對性格尚未定型的青少年、學生。鋌而走險的歹徒、家庭暴力等因持槍在手更增加了社會風險。美國槍擊案常有震驚全國乃至世界的報道,近年最大的惡性事件莫過2007年4月16日弗吉尼亞理工大學(Virginia Tech university)發生的23歲韓國學生那起惡性校園槍擊案,造成33人死亡,槍手趙承熙本人開槍自盡,令美國乃至世界為之震驚。
在槍支管製問題上,美國公眾出現了明顯的分化。通常來說,婦女、城市居民、新移民、自由派和非持槍者傾向於支持槍支管製。而男性、鄉村居民、本土出生者、保守派、擁有槍支者則相對消極,甚至持強烈反對的態度。就地域而言,美國南部和中西部山區的人們鍾愛打獵,也依賴槍支來防身,思想比較保守,所以反對槍支管製。與此相對應,來自南部、中西部各州廣大鄉村選區的議員反對槍支管製,北方城市地帶的國會議員則大多支持槍支管製。事實上,許多人處在一種模棱兩可、猶豫不定的狀態,並帶有明顯的情緒化色彩。當犯罪率上升、出現嚴重槍擊案時,他們反應相當強烈,要求政府采取措施;一旦時過境遷,對於槍支問題的關注度就會明顯下降。
利益集團政治也影響了槍支管製運動的發展。“全美步槍協會”是美國社會中影響力最大的利益集團。它擁有大量會員,組織嚴密,具有槍支管製組織所難以企及的遊說資源。迄今為止,主張槍支管製組織的力量尚難以和全美步槍協會相抗衡。
政黨政治使得槍支管製問題複雜化。共和、民主兩黨在這一問題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立場:共和黨強調持槍權利的維護,而民主黨則要求嚴格管製槍支。兩黨的分歧牽製了聯邦政府出台更為有力的槍支管製措施。一般來說,槍支管製運動要取得實質性進展,通常需要國會和白宮都被民主黨人所主導;如果白宮和國會由民主、共和兩黨分別執掌,往往就會出現僵局。如果白宮和國會均由共和黨人把持,那麼槍支管製運動不僅不會取得任何進展,甚至可能會出現倒退。
總之,文化傳統、價值觀念、法定權利、利益集團和黨派分歧等因素交織其中,使得槍支問題異常複雜。由於美國民眾對於槍支管製問題存有較大分歧,在保守主義依舊占上風的今天,要想加強槍支管製困難重重,更不要提禁槍了。未來可能出台的政策頂多是強化相關安全措施、修補現有槍支管製立法的漏洞。可以說,美國要有效管理槍支,將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
(二)“驚天大案”與“官腐”
與朋友聊及美國的社會犯罪,聽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在美國不會有小偷小摸,歹徒要搶錢就去搶銀行;美國人小案不敢犯,因為犯個小案也要記錄終生。“犯案就犯驚天大案”,不過那樣的大案一般人想犯也犯不起!這大概是針對2010年美國暴發震驚世界的“厐氏騙局”麥道夫大案說的。
2010年6月29日,美國紐約南區聯邦法院判處美國納斯達克股票市場公司前董事會主席、71歲的伯納德.麥道夫有期徒刑一百五十年。麥道夫被稱為美國曆史上最大的“龐氏騙局”策劃者,該案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欺詐案。麥道夫醜聞案對全球投資者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眾多知名機構甚至也被騙。根據麥道夫的供述,他以高資金回報率為許諾,騙取投資者進行投資,並用後續投資者的投資償付前期投資者進行欺騙。麥道夫將“龐氏騙局”維持多年,金額超過600億美元。在麥道夫一手炮製的這起“史上最複雜和最大型的金融詐騙案”中,已有數名投資人被迫自殺。這一令人難以置信的騙局背後,暴露的是從美國金融監管者到投資者的一係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