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聰慧好學,奠定文學基石
曾樸於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三月初一,出生於江蘇常熟一個書香世家。祖上世代為官,祖父曾熙文是清朝道光舉人,曾任內閣中書,因官場失意,晚年在城西山塘涇岸築明瑟山莊以自遣,該園一度成為道光、鹹豐年間吳中知名文人詩酒吟詠的場所,後毀於太平軍的戰火。
父親曾之撰,早年品性灑脫,負有文名,交遊遍公卿,與文廷式、張謇、王懿榮並稱“四大公車”,但命運不濟,三十四歲中舉人,官至刑部郎中,任上恃才傲物,鬱鬱不得誌,眼看仕途升遷無望,便主動棄官退隱回鄉,在原明代萬曆年間監察禦史錢岱所築“小輞川”的部分遺址上,用了前後二十多年時間,疏水疊石,峙樓迤廊,營建了一座當時常熟城內首屈一指的私家園林——虛廓園(俗稱曾家花園)。園內平岡小阜,曲橋流水,台榭參差,桃柳回環,遠襯十裏青山,近貼水池風荷。更有回廊碑刻《山莊課讀圖》長卷一幅,嵌得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李慈銘、張佩倫等當世權貴、名流詩文石刻三十餘塊。
少年時代的曾樸,就在這古樸風雅的宅園裏生活和成長。在雙親的慈撫和名師的指導下,他從小研討課藝,聰慧好學,但又專心喜愛文藝,常常背著他人翻看曆來被正統文人斥為“斫喪性靈”的名家說部、筆記雜集等書籍。要說日後走上文學之路,大概就是在這時打下了最初的根基。一天,父親在他抽屜裏看到他所做的駢文辭意美妙,不禁拍案叫絕,滿心歡喜。公元1889年,十八歲的曾樸一度因早戀受挫,終日唉聲歎氣,父親見此情狀,便帶他去北京住了幾個月。公元1890年,曾樸從北京回常熟,先應縣試中第一名,後應府試中了第二名,再應院試,考中秀才。
自幼篤好文學,創辦“小說林社”
“五四運動”發生那年,曾樸即摒棄舊學,立囑留德學醫的歡予、耀仲在歐洲購買大批文學書籍,打算全麵介紹法國文學,並著手編集了法國文學史大綱。他對“五四新文學運動”是抱著讚頌態度的。他主張中國的文學應開辟“新路徑”,輸入外國新文學,注入新血液以擴大中國文學領域,也讚揚“為人生而藝術”的觀點,提倡純淨的大眾化的白話文和“平民文學”。作為出身於封建營壘的老舉人,曾樸的文學觀能夠如此勇於接受新事物,實屬可貴。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以後,舍棄仕途,先在滬經營絲業,失敗後改營出版業。次年,與徐念慈等在上海創立小說林書社,提倡譯著小說,先後出版創作小說及翻譯小說多種。由此,一個看似偶然的機遇,激發了曾樸積以時久的創作欲望,成就了他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這就是,他創作了後來蜚聲海內外的長篇曆史小說《孽海花》。
通盤擘畫,撰《孽海花》
最初創意並撰寫《孽海花》的其實並非曾樸,而是他的好友金鬆岑。金鬆岑是活躍於晚清文壇、來自江蘇吳江的著名作家,應當時江蘇留日同鄉會創辦於東京的《江蘇》雜誌之請,他以“揭露帝俄侵略野心”為主題,在該刊1903年第8期上,以“麒麟”為筆名發表了《孽海花》的第一、二回,此後又寫成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