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各部門文教工作者,黨的宣傳工作者,在群眾革命鬥爭的各種實際運動中,發現群眾中有文藝創作才能善於宣傳鼓動的積極分子,給以幫助,使他們編寫各種形式(特別是戲本、快板)的作品,配合群眾當前鬥爭進行廣泛宣傳,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中共涇陽縣委會宣傳部劉鐵崖部長和農民藝術家謝茂恭合作的《說土改》是特別值得提倡的,應該廣泛地引起人們的重視。
文藝工作者與工農作家經常、密切地合作,是開展群眾文藝創作的一條大路。我們西北文藝工作者有著這種合作的優良傳統,應該更加發展起來。創作研究部應該把自己經常工作的重點放在這一方麵,與工農作家、民間藝人保持密切聯係,介紹他們到創作之家去。創作之家應該歡迎他們,如果我們的寫作室經常有他們在寫作的話,定會給文藝工作帶來新的氣象。
二
這件工作要做好,必須要文藝工作者對此有正確認識,首先是對工農作家的作品的價值要有足夠估計。一般地說,我們往往是充滿讚美的熱情,懂得它的巨大影響的,可是,有時也還估計不足。記得赴朝慰問團集中在天津,宣傳委員會開會談審查節目,問西北分團帶來了什麼,我把謝茂恭作了介紹,確定次日審查《說土改》。會後我非常擔心:效果會怎麼樣?能打得響麼?在西北群眾中毫無問題,在平津會怎麼樣?聽眾是從全國各地來的啊!然而,結果卻意外地成功。可以說老謝的《說土改》在代表中引起了震動。一些大學教授們說:“像聽了一次生動的政治大課。”從此老謝成了“紅人”,這在督促我研究謝茂恭和他的作品上給以更深刻的啟示。
從朝鮮回國後,總團決定擴大宣傳。文藝組調查創作計劃,我填寫了要寫一個多幕劇和若幹篇散文通訊,也填寫了要幫助謝茂恭;不過,這時“幫助”的概念,在我看來不過是一件附帶的工作而已。待全國卷入了寫通訊的熱潮時,我的思想有了矛盾。我發覺要很盡責地幫助老謝,勢必犧牲“我”的創作,準備要寫的通訊散文定要放棄,而我卻不想放棄。可是,從宣傳效果上講,如果幫助老謝編好一個快板,以便他深入各地進行宣傳報告時演唱,其效果必定會是我十篇通訊也達不到的。另一方麵,老謝對於寫朝鮮這一內容並非各方麵全很熟悉,需要大力協助。考慮的結果,我決定放棄“個人”的創作,全力幫助老謝。把自己的創作力量,通過老謝,像機器上大輪小輪的相互關係似的,使效率百倍地增加。我覺得文藝工作者必須從為人民服務的收效出發,在思想上明確認識寫作的目的,然後才會解決“個人創作”和幫助民間藝術家創作之間的矛盾,從而,才會盡心盡力地幫助或與工農作家合作得好。
三
怎樣幫助或合作呢?
我想應該確立這樣一個原則:不是以自己為主體,而是以工農作家為主體。不論是幫助或是合作都應如此。要這樣就必須做到:對工農作者十分熟悉。熟悉他的思想感情和氣質,熟悉他的藝術作品的特點(語言、形式、風格等等),它的藝術表現力的長處,以便在寫作時從頭到尾滲透在他的作品裏。
《赴朝慰問記》是描寫中朝戰士、中朝人民的英雄氣概的,但同時也是描寫謝茂恭本人的,聽或讀著《赴朝慰問記》,就會感到謝茂恭的氣息。
從西安出發,一直到返回北京,我始終和謝茂恭同屋、同車、同防空洞。我們是在一個互助組裏,我對老謝和另一位哈薩克同誌負有照顧的責任。我有機會熟悉謝茂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