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碧濤同誌:
您好!
我了解了您的生活經曆與您刻苦創作的情況以及您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我對您的崇敬。我非常希望您能獲得文學事業上的更大的成功。懷著這種心情,我擠時間讀了您的兩篇小說稿:《她,她,她……》和《片長軼事》。前者頗有詩意,讀來清新雋永;後一篇幽默風趣,人物的個性鮮明突出。可以看出,您的苦學是有成績的,在藝術技巧上,也積累了一定的功力。
那麼,一些期刊編輯部不願接受並予發表是什麼原因呢?照我讀後主觀想來,是不是有如下的原因:
《她,她,她……》,您寫的人物、故事、情節、主題、思想以至開篇、結尾和文字語言的運用,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結構也都幹淨利落。但有一個嚴重的缺陷,就是這個故事近幾年來,已被小說、電視、戲劇寫過不知多少遍了,如果還要寫這類故事,那就得有點新意,否則,報刊編輯和讀者都是不大樂意接受的。文學藝術就是這樣,它不是批量生產,而是單個生產,因此,每一篇都得有點與眾不同的新東西。
《片長軼事》幽默生動,用幾個可以獨立的故事來刻畫“片長”這個人物,讀起來吸引人。幽默感是文學藝術表現中一種可貴的東西,也是比較難得的一種品格。隻是這篇小說中,有些故事缺少思想內涵,如“片長”和交通警的一段故事;而有些則屬多餘,如“任哲中的徒弟”段,寫他大唱秦腔一節,在這篇小說中有點兒多餘。
我聽說,您由於稿子在文學期刊上發表不了而有些畏難和苦惱。看了您的文稿,我認為您不必煩惱。您還在攀登,在苦學,有這個成績就很不錯了。據說,您在《西安晚報》上發表過作品,那就繼續給報紙副刊寫稿,以磨煉自己的思想與藝術技巧。如果您想成為一個真正的作家,那就無論什麼時候也不要為作品發不出去而苦惱,更不要抱怨編輯,而要向自己提出攀登的目標,刻苦學習,用列寧的話說,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隻要文學藝術的功夫到手,那時候,全國各地的報刊都會歡迎您的。總之,要幹,就要幹高標準的,這種幹法才有味,您說對不對?
送您幾本書,請您有空時翻翻,也許會有點益處。稿件也一並送還,望您妥收。
謹祝
成功!
王汶石
1986年5月9日
之二
碧濤同誌:
您好!中篇小說稿《父親》讀過了。您在困難條件下寫了篇幅如此長的作品,頑強精神令人欽佩,比起前次讀過您的幾篇短篇小說稿來,有了很大進步,運用文學語言的能力和技巧也較前熟練。
這部中篇小說不成功之處在於,您寫了農民王興田的一生,但在結構上失之於依著時間的順序,平分秋色,平鋪直敘地講述他的一生遭遇,沒重點故事情節,也沒重點描寫的生活場景,缺乏藝術的結構,也就是說沒重視和研究中長篇小說的結構藝術。為了掌握這一藝術技巧,您現在可以找幾部古典的和現代的中長篇小說研究一番,認真窺視一下這些文學能手是怎樣運用結構故事情節的藝術的。他們的作品,講述主人公一生的故事,給您造成一個強烈的印象,使您仿佛洞悉了主人公的一生,但作品的實際卻常常是隻寫了主人公一生的一次遭際或幾個生活境遇,隻有那種篇幅很長很長的類似係列化的小說,才會是從主人公呱呱墜地一直寫到呼吸終止,但即使如此,他也必須是有選擇地集中講述和描寫主人公一生幾次或若幹次重大的帶有發展轉折性的生活際遇。“人生能有幾回搏”,再長的小說,也隻能集中寫主人公一生中的幾次有聲有色的在現實生活中的搏擊。一般的中長篇小說由於篇幅有限,就隻能選擇更為集中的故事情節來描寫,而把不可能也不必要展開描寫的事情,穿插進去講述清楚或隻暗示出來就夠了,這樣,就可以騰出足夠的筆墨篇幅,集中講述故事,對人物形象進行精雕細刻,使之活靈活現,真實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