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小琦同誌:
你好!
詩稿讀罷許久,因不記得你的地址,無法給你寄回,又怕丟失,隻好把印象寫下來,待知你地址後再寄。
我不懂詩,今日又讀一遍,印象是你對你的故鄉涇陽,給你的第二故鄉吳旗送糧救災,心中是充滿了激情的,這激情是真切的。隻是你寫得有點太實、太露、太就事寫事,更準確地說,當你情緒衝動要寫詩時,你的思維還停留在送糧這件事的政治意義上,沒有進入形象領域,沒有進入感情領域,沒有抒你的內心之情。這就大大損害了作品的詩味。不知你以為如何?
謹祝
進步!
王汶石
1976年元月18日
雲鵬同誌:
你好!大作《過會》《成熟》早已收到,並已拜讀。
兩篇比較起來,我覺得《成熟》更好一些。這篇小說,寫出了一個真實的北方農民形象,令人敬愛,人物的形象、性格已初步形成。如果說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就是形象還顯得有似影像而不是可觸摸的雕像。
這是我讀你的作品後留下來的共同印象,換句話說,也是你的作品的主要弱點。這是為什麼呢?我想,是不是由於你在生活中遇到某一真實人物故事時,隻考慮了一個主題思想,然後用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去直接地表現這個主題,雖然,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也注意了刻畫人物,但還沒有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活脫脫的人物描寫上,因而,雖然你很熟悉農民生活,但表現在作品中卻缺乏生活氣息。
還有一點,就是你在寫環境,特別是在寫人物時,缺乏激情。你的作品,文字流暢,可就是缺乏充沛的激情,讀起來,感覺不到作品人物的呼吸、脈搏的跳動,感覺不到人物的情緒或者是雖有一點點情緒,卻不強烈。文學藝術要求,即便寫一個“懶洋洋的”,也得把他那“懶洋洋的”情緒寫得鮮明、突出、給人印象強烈才行。
匆匆此複,謬誤之處,敬希見諒!
順頌
教安!
王汶石
1981年9月2日
程鵬同誌:
你好!
大作《在古堆河畔》已拜讀,你的文筆流暢清新,有些地方並有幽默感,讀來喜人。但你所寫的這個故事,我以為已不太新鮮了。你寫了一對戀人,三年前因為窮,女方要衣料太多,男方買不起,雙方談崩了,三年未見麵。而窮又因為那時農村政策“左”,毀杏園、開山造田,把農民整窮了。現今,在正確政策之下,男青年一年一年變成冒尖戶,一對情人又言歸於好了。
這一類故事,在近幾年的寫農村題材的小說電影中,已經是太多太多了,讀者一看開頭就知道作者以後要說什麼,因為我們的文學、電影、戲劇在這個十字路口撞車撞得太多了。
雷同化是文學藝術創作上的最大忌諱,從事創作的人,不論何時,隻要發現自己所寫的東西與別人有所雷同,就應立刻廢棄自己的產品,這是要在文學創作上有所成就的第一個先決條件,假如定要寫別人已寫過的故事,那必定是自己真正另有新意,或者能在內容和藝術上寫出遠遠高出已有的同類作品之上的真正上乘的作品,文學藝術家有時選取同一題材大做文章,大半是由於意在創新。文學史上,這樣的傑作並非鮮見。
不過,我國文壇上,近年來,這類作品其所以千篇一律,並非由於後來者有所創見,而大半是由於從概念出發。凡是思想內容上從概念出發,它在藝術上就必然會用已有的公式去表達它,這就是這類故事互相撞車的原因。
我這些意見不一定對,我們第一次打交道,我又把話說得這麼直,希望得到你的諒解,這是因為你親自把文稿拿給我看,對我表示信任,我就不能不開誠相向。更重要的是,你一開頭就要把路子走好!
謹複
祝好!
王汶石
1983年3月25日
孫愛國同誌:
你好!你前天拿來的大作《未曾相識的姐妹》一稿和修改後的二稿均已拜讀。
一、先說題材和內容,讀一稿時,雖然覺得文字還流暢,但又產生疑惑,不知你為什麼要寫這麼個事情,覺得沒什麼意思。讀二稿,看到你把倆姐妹的父親寫成“文革”受迫害,妻子出走等家庭悲劇,但又覺得已是這幾年文藝界寫了不知多少遍的陳舊故事了,而在你的小說中又沒什麼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