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親王在向皇帝的奏折中說:“二十二日早,因該夷抄至德勝,安定二門,事情緊急,連夜約同文祥出城,複給該夷照會,許以送還巴酋,並令巴酋寫信與額酋,令其止兵。乃照會發去之後,該夷並無回字,至午間該夷已抄至德勝門土城外,暗襲僧格林沁,我軍不戰而潰,敗兵紛紛退至圓明園,夷匪亦銜尾而來。”英法聯軍就是這樣到了圓明園的。這樣,說龔孝拱或者李姓旗人引領英法聯軍去圓明園搶劫,就不能成立。
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編印的《圓明園》等資料記錄了當時情形,居住在圓明園周圍、海澱一帶,上萬民眾連日到圓明園搶劫。局勢平息後,朝廷從當地民眾手中收繳回大量文物珍寶。由此可知,圓明園被劫掠焚毀,“主犯”罪魁禍首自然是英法聯軍;但那些趁火打劫大發國難財的國人卻是實實在在的“共犯”,這些“奸民”難逃其咎。從整個過程看,還需要什麼人帶路嗎?
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一文中說,“相當一部分中國的普通民眾直接參與了劫掠、焚毀圓明園的行動。而且,根據當事法國軍官的回憶,聯軍之所以下焚毀圓明園的命令,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驅逐不斷湧來參與搶劫的華人。”大量國人趁著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劫掠的機會湧了進來,和侵略者一同搶劫圓明園裏的珍寶,這就是許多國人幹的。
據汪康年記載,聯軍剛進入圓明園搶掠時,先期有秩序地“溫文爾雅”地行搶劫之事。“鄰近鄉民及海澱貧氓紛至遝來,麇集園牆外漸近吾營,與在營華役互語,華役攜有梯逐架以登,絡繹越牆而入。”終於演化成了聯軍和國民共同參與的大規模劫掠行動。最令人氣憤的是,當侵略者最後傳令縱火的時候,“各軍並無火器,惟有水桶、水鍋而已。”侵略者為缺少縱火之物而著急之際,又是“海澱華人暨華役,將攜來之火線、秫秸一切引火之物齊集以待。”竟然如此“雪中送炭”希望侵略者能夠盡快縱火。其後,這些人更是“到處引火延燒”,推波助瀾。
英法聯軍罪惡固然是滔天一般,但我們對那些尾隨在洋人屁股後麵,參與了整個劫掠、焚毀圓明園的國人又該如何評定?實是令人蒙羞,悲哀。
國人毀壞圓明園的意念和力量才是最為瘋狂最為持久最為恐怖的。在1860年大火後三四十年中,國人圍繞圓明園的盜竊是沒完沒了,值錢的物品偷光後,他們又將散落、埋沒於土中的細碎寶物挖地三尺來搜尋,時有諺曰“篩土、篩土、一輩子不受苦”。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清政府對圓明園再度失去控製,趁火打劫的國人這次來了個“利索的”,園內大小樹木砍伐殆盡,建築、木橋的柱子遭鋸斷。辛亥革命後,進入北京的軍閥,把圓明園作為建築材料場,能做建築材料的東西幾乎全部被搜盡,張學良為其父建陵園時就曾命人從其中拉走諸多石料。經過此劫,一些殘存建築全成過眼煙雲。從1940年起,圓明園內平山填湖開田種稻,湖山勝景蕩然無存。
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前夕,統治者自顧不暇,鹹豐皇帝帶著高貴的王室貴胄先溜了,隻顧自己性命,扔下百姓不顧。國家不愛民眾,又憑什麼指望民眾拿自家性命去愛國?太平日子統治者作威作福,剝削民眾,災難來了又扔下民眾不管自先逃命,導致積蓄已久的民眾怨氣自然如火山一樣爆發。人們巴不得看到統治者統統死掉,焚毀你的家園還是輕的呢,休怪民無義。這樣說來,這又怪誰呢?歸根結底是清廷腐敗無能導致圓明園被焚毀。統治者為掩蓋自己對國家、對人民犯下的罪惡,說這個“奸人”那個“漢人”帶的路,嫁禍於他人,找替罪羊,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轉移人注意力,掩飾自己的惶恐,逃脫自己的罪惡。
導致圓明園被焚毀,清王朝政治統治上的腐朽欲墜,軍事上的軟弱無能才是最直接的原因,外敵入侵隻是提供了一次次契機而已,“元凶”是誰很清楚了。君視民為草芥,民視君為仇敵,這就是封建專製獨裁統治的結果。我們又一次看到:一個貧窮、落後、羸弱的國家,隻能處於被壓迫、剝削、淩辱、掠奪、挨打的地位。
隨著1860年10月18日這一天的大火,圓明園早已鐫刻在中華民族曆史的恥辱柱上,曆史的硝煙已然散去,凝固在我們心間那永恒的痛,世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