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科舉製是如何在晚清“壽終正寢”的?(2 / 2)

這兩位大文學家,尤其是蒲鬆齡矢誌不移卻屢屢受挫,一生都在撞南牆,卻是隻開花不結果。痛恨之下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來宣泄滿腔憤恨。

與蒲鬆齡、吳敬梓兩位相比,曾國藩認為,科舉考試隻不過是進入官場的“敲門磚”,僅是謀生的一種手段,在這上麵鍥而不舍隻會誤人終身。曾國藩對科舉製度的評價更加客觀,更發人深省。

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清政府宣布“變法”,實行“新政”。宣布:科舉流弊太多,決定從次年起,廢止八股文程式鄉會試,改試策論和四書五經義。同時命令將各省書院改為學堂,並鼓勵遊學。各省普遍辦學堂,留學人數也開始大規模增加。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直隸總督袁世凱、湖廣總督張之洞會奏,以科舉阻礙辦學,請將科舉中額按年遞減,三科減盡,聖旨準議。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袁世凱、張之洞再次聯手會同兩廣署總督岑春煊、兩廣總督周馥、盛京將軍趙而巽、湖南巡撫瑞方六人聯銜會奏《請廢科舉折》:“臣等默觀大局,熟察時趨,覺現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實同一刻千金。而科舉一日不停,士人皆有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礪實修之誌。民間更相率觀望,私立學堂者絕少,又斷非公家財力所能普及,學堂決無大興之望。就目前而論,縱使科舉立停,學堂遍設,亦必須十數年後人材始盛。如再遲十年甫停科舉,學堂有遷延之勢,人材非急切可成,又必須二十餘年後,始得多士之用。強鄰環伺,豈能我待……”奏折要求從次年丙科起,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初四日,清廷頒布上諭:“著即自丙午科為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其以前之舉、貢、生員分別量予出路,及其餘各條,均著照所請辦理。”丙午科是原定於光緒三十二年舉行的科舉鄉試,這一上諭的發布標誌著科舉時代的終結。

自隋煬帝大業元年(605年)設進士科始,科舉這艘航船在中國曆史上“航行”了一千三百年,行駛至清末,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在強勁的歐美堅船利炮的衝擊之下,到清光緒三十一年下諭廢止科考,科舉這艘“破船”就這樣“沉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