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苑中的敘事觸及生存和人性,語言的質感透射體驗的深度,從這兩點看,他很好地接續了現代主義傳統,代表七零後作家可謂當之無愧。”
——北村(著名作家)
“林苑中的敘述之殘酷比得上昔日的蘇童,他的意象之尖利比得上昔日的殘雪,但是他不必與別人比,他是自成一體的,像所有頂尖的先鋒作家一樣。”
——趙毅衡(著名評論家)
“林苑中的創作是承接了現代主義小說的傳統的。他的作品看上去顯得很成熟,在外在的平和下是現代的理念。他與現實保持距離,他更關注人,關注人的當下狀態。這是現代主義的終極目標。”
——汪政(著名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評委之一)
“林苑中的小說有一種難能可貴的大膽的探索精神。”
——何鎮邦(著名評論家、茅盾文學獎評委之一)
“林苑中擁有沈從文式的底層經驗和才華,甚至個性態度,他具有很強的寫作力。我相信,如果時機得當或假以時日,他是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的,我看好林苑中,他屬於不擅長經營但內力深厚的作家。”
——韓東(著名作家)
“他小說裏擁有的巨大耐心,草蛇灰線般伏脈於字裏行間,宛如記憶中的春茉莉花,隱約卻又清晰,時時閃著內斂迷人的光彩。而我最喜歡的是他那美妙的平衡能力,語言純正延和,結構清醒節製,氣度從容不迫,使得他像是一個晨霧間的潛行者,即使暗夜,也保持著詩人獨有的優雅。”
——周公度(著名詩人、小說家)
“林苑中善於對日常生活做精到的調焦,調出了人們沒有意識到的世界。這是一個優秀小說家必備的稟賦,所謂寫作難度,就是這個難度;所謂精彩,也是因此而生。”
—— 陳希我(著名作家)
“同時寫詩的小說家往往更加注重語言,在對語言雜質的過濾上他們動用的篩子往往更加細密,林苑中正是如此,他的語言叫我讀來舒服,講究而不失其原本的質感。江南出身的作家注定是細膩的,苑中也不例外,但好在他細膩而不纖弱。”
——伊沙(著名詩人)
“堅持先鋒寫作的作家中,林苑中發展出自己綿密、平穩的實驗風格,這種風格在新作中猶見明顯,這本小說表現出潛流暗響的實驗性。”
——夢亦非(詩人,評論家)
“讀林苑中的小說,你便能真切地體會到一種純正從容的小說寫作的魅力。林苑中的語言溫軟從容,樸素流暢,絕沒有絲毫的矯情。他之於文字的纏綿又是優美的,真誠的。耐心讀下去,讀到最後,你會忍不住叫好,那其中原來有一番大天地。”
——李檣(詩人,小說家)
“麵對他孩子般的認真,隱幽的智慧,誰都願意能像古人撫琴以應和,而回避另一些昂首闊步,好不神氣的作家。”
——黃梵(詩人,小說家)
“作為‘70後’和‘中間代’重要作家,林苑中的小說具有‘南方文學’所特有的精致,同時保持著一貫的先鋒姿態。他從容不迫地掌控著語言的節奏,特點鮮明的短句式猶如萬千魔球,在別具一格而又節製的敘事中,帶著悲喜交加的人物滾向命運的終點。他的語言讓我想起美國後現代主義小說家羅伯特·庫弗,但更多的時候,吸引我的是其作品中那種自然而然地散發出的醇和氣象,它既關乎語言,也關乎敘事和故事,更是作家自己的氣質所在。”
——魏風華(著名小說家、曆史作家)
“故事是講出來的。沒被講出來的故事,哪怕它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視而不見,因為它太普通,太平凡,不像故事,隻有被善於講故事的人講出來,那些普通的、平凡的、我們視而不見的事物才成為有趣的、精彩的故事。林苑中就是這樣一位善於講故事的人,他的每一篇小說,都讓你感受到講述的魅力;他講述的每一個故事,都讓你感到既陌生又熟悉。讀林苑中的小說,你不隻是在追尋故事的結局,更重要的是,感受故事發生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感官的享受,也是思想的啟發。”
——何小竹(著名詩人,小說家)
“林苑中的小說裏常有精彩的群戲。這些人或是相識但互不了解,或是素昧平生為了某種目的相聚,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背對彼此暗夜行路,在錯綜複雜的迷宮中最終撞到了一起。每個情節都是在行進過程中生長出來的懸崖上的一塊踏板,如果原地不
動眼前則是萬丈深淵。林苑中的小說中有一種隱含的力量。” ——陸離(著名作家,春天文學獎獲得者)
“對於小說來說,語言、敘事、節奏以及小說所透出的氛圍和意境,可能才是寫作的根本。林苑中正試圖讓小說回歸這一本質,從而為我們帶來一種久違的從容、幹淨和純粹。”
——劉波(文學博士,青年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