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成為受歡迎的人(3 / 3)

在限製、規則、期望與結果上獲得一致。個人安全感大部分來自公正的感覺———知道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限製、規則和結果是什麼。不確定的期望、易變的限製或獨斷的規定,會讓生活頓失依據、無所適從。也難怪許多人成年後,隻學會靠自己的能力操縱他人與生活。

不放棄、不屈服。承擔他人行為的後果,並非是義舉,這麼做,會使他們感覺到你處理不當。原諒或同情不負責任的行為,隻會讓他無法無天。但若棄之不顧或拆穿,又會損害他們嚐試的動機。“不放棄、不屈服”的信念,來自於負責任、有紀律的生活。

幫助在十字路口彷徨的人。我們都不希望自己最關懷的人,做重要抉擇時隻憑一時衝動,沒有安全感,又沒有信心。如何能號召他們?首先,在行動前先考慮清楚。別憑一時衝動,傷及現有關係。其次,了解他們的動機往往是感性而非理性的產物。當你察覺到自己的理性與邏輯無法與他人的情緒與情感溝通時,就應該嚐試了解他們的語言,就像了解外語一樣,而非斥責或拒絕他們。這項努力可傳達尊重與認同,降低敵意,減少紛爭。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邏輯與語言,正如同英文與法文一樣,南轅北轍。察覺到彼此語言不相通時,可用下列方式進行溝通:讓時間證明一切。我們若能很愉快的讓時間證明一切,別人也能感受到它的價值。要有耐性,耐心也會傳達價值,等於是說:“我會照你的速度,我很高興等你,你是值得的。”試著去了解,誠心去了解,可消弭紛爭和提防心理。

製定有意義的計劃。有意義的計劃對人有正麵的感召力,當人們參與籌劃構思階段,整個計劃就產生意義,我們都需要一個好理由去參與,缺少這種計劃,生活就失去意義。有努力的目標,在我們現在的位置與想要達到的位置之間有段需要努力的差距,生活才會有意義。

我們可以做的善舉之一,就是讓人“自食其果”,以教導他們負責任的態度。他們可能不喜歡這樣,但受人歡迎與否並不重要。堅持公正的原則,需要更多的真愛。我們關心他們的成長與安全,即使他們有一點點不滿,也是可以忍受的。

在試著教導別人時,我們常犯以下三項錯誤:

第一,太急於給出自己的建議。在告訴別人該如何做之前,應先建立諒解的關係。號召他人的關鍵,在於了解他人。除非了解一個人及他的特殊狀況與感受,否則勢必無法給予適當的建議。因為他會想:“除非你也接受我的感召力,否則我將不會接受你的建議。”解決的處方是:認同他人的感情。試著去了解他人,再試著讓人了解。

第二,沒有改變態度或行為前,就想建立或重建關係。如果自己心口不一,再多“贏取朋友”的技巧也派不上用場。艾默生說得好:“你在我耳朵中叫囂什麼,我都聽不見。”

第三,公開教導他人。原本我們以為擁有良好的身教和人際關係就夠了,卻忘了不再需要公開教導他人。沒有方向的愛心,缺少目標、守則、標準和提攜的力量。處方是教導並談論方向、任務、角色、目標、守則和標準。

第二章 凝聚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