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李將軍列傳》。司馬遷在文章中極力讚揚漢代名將李廣的功德和忠誠,因而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古諺比喻人們對他的信賴和敬仰,說明他對人們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建構團隊需要領導者有非常突出的凝聚力。凝聚力有差異,團隊的整體力量也就各不相同。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為他人所喜歡,而且喜歡自己的人越多越好,這樣才能把握團隊的整體力量。從根本上說,要使別人喜歡自己,把眾人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要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人。
凝聚力的核心成分是人際間的吸引與排斥。人際間的吸引關係直接影響著凝聚力的水平。在人際關係中,吸引就是指人與人之間在感情方麵相互喜歡和親和的現象,即一個人對其他人所抱的積極態度。在心理學中,人際吸引屬於人際知覺的一個新領域,它對於滿足個體的人際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對此國內外心理學家進行了一係列實驗,並提出了許多人際吸引的理論,這些理論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強化的,這類理論強調我們對周圍世界評價時的情緒反應,把個體視為非理性的、非邏輯的,常常依據感情來行事;另一類是認知的,強調我們對周圍世界評價時所經曆的思維過程,把人視為理性的、按邏輯辦事的個體。
怎樣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人呢?下麵我們就要討論一下吸引的基本形式。現代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影響人際交往的吸引力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即相似吸引與互補吸引。
相似吸引
在態度、信念、思想、理想、目標、等方麵比較一致的人們,或者在教育水平、經濟收入、職業身份、社會地位等方麵相似的人們,或因“誌同道合”,或因“門當戶對”,或因“同病相憐”,或因“同行相親”,都容易在交往中做到言語投機,感情融洽,相互間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因為這種一致或相近容易使雙方產生比較深的了解,從而成為知音。魯迅曾以形象的比喻,揭示了人際交往中相似性吸引的道理:是彈琴人麼,別人心上也須有弦索,才會出聲;是發聲器,別人也是發聲器,才會共鳴。如果沒有一種契合的文化心理結構,人與人之間很難在思想感情上發生共鳴。
相似吸引包括許多方麵。態度、信念、興趣、愛好、價值觀等的相似是一個方麵,另外,同年齡、同性別、同學曆和同經曆的人容易相處;行為動機、立場觀點、處事態度、追求目標、個人嗜好一致的人容易相互支持;具有共同信念、情投意合的人容易建立起人際關係;同階級、民族、宗教、行業、國籍的人容易產生好感,等等。所有這些相似都能夠導致吸引。總之,人們喜歡和自己類似的人,人們總是以自己的模式去要求別人。
相關研究為這種關係提供了較明確的解釋。美國心理學家紐科姆讓互不相識的17名大學生住在同一間宿舍裏,對他們的親密化過程進行了近4個月的追蹤研究,實驗前調查了他們的態度,然後調查哪個同哪個結成朋友,陸續讓這些學生自由選擇同室的對象。結果發現在見麵的初期,多是住在附近的人成為好夥伴,後來,態度的類似逐漸成為吸引的主要因素。而且學生對自己的朋友各方麵相似的評價遠遠超出了實際的情況。由此可見,相互間的一致性增加時,認識深度和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加和深化。拜恩進行了更為詳盡的研究。他先對大學生進行態度調查,幾天後,讓學生看到別人回答的有關態度的問卷表,並要求回答對此人的好感。實際上讓他看的態度問卷是實驗者看過他的態度之後製成的。這樣,態度的類似性就由實驗者進行操縱控製。研究結果表明,態度越類似就越容易導致喜歡。有的研究者指出:類似的價值體係和社會背景是決定選擇他人的因素。許多實驗顯示:價值體係、對象身份、社會背景和文化程度的類似性均能影響到個人選擇他人的條件。
社會心理學家柯爾等人指出:各人所指出的最好朋友都是同等地位的人,一般來說他們的教育水平、經濟條件、社會價值等方麵都很相似。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可以看到政治主張、宗教信仰、對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的看法比較一致的人比較談得來,在感情上較為融洽,容易成為好朋友。
另外,哈羅德·西格爾還進行了一個出色的研究,這個實驗要研究改變觀點對人際吸引有何影響。研究表明,在一個問題對某人來說十分重要的時候,如果他能使一個反對者改變意見而和自己觀點一致,那麼,他寧願要那個反對者,而不要一個無異議的同意者。這個實驗表明,人們喜愛改變觀點者甚於喜歡一向忠實於自己觀點的人。拜恩和埃溫等按相同的和不相同的態度把學生搭配起來,然後讓他們出去進行一次半小時的約會,約會後測量相互喜歡的程度。結果表明,相似性的確和喜歡有聯係。這些實驗驗證了上麵這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