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凝聚力從何而來(2 / 2)

為什麼相似性能導致吸引?我們認為有五條理由:

(1)類似與相符本身具有一種增強作用。

(2)類似與相符能保證態度正確的基準。

(3)類似與相符能得到預期的報償。

(4)類似與相符能被作為一個統一體而感受。

(5)類似與相符驗證了自身的能力和才幹。

互補吸引

多種多樣的生活需求是人們進行社會交往的動力,反過來,交往的吸引力也正在於它能夠滿足人們的種種不通過交往就不可能得到滿足的需求。這一事實,反映了互補性是人際交往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因素。現代人效益觀念日益增強,交往的功利動機也有發展的趨勢。能否互利互惠,得到什麼好處,這種互補性動機,往往支配著社會交往的頻率和深度。人們在相互交往中能夠在物質上或精神上得到某種補償,那麼,交往活動就會產生吸引力,得到的補償越多,交往的吸引力也就越大。交往的這種功利作用,使得人們的交往動力得到強化,因而交往頻次增多,交往程度加深,交往關係更加密切。

人們需求(個性)的互補性是指雙方在交往過程中獲得互相滿足的心理狀態。它是構成人際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當雙方的需求或個性能互補時,就能形成強烈的吸引力。這裏涉及交往者的動機和目的問題。例如一個有支配性格的人易和被動型的人相處、相互喜歡、建立和維持密切的友誼關係。獨斷專橫的人和優柔寡斷的人會成為好朋友。活潑健談的人和沉默寡言的人會結成親密的夥伴。這是因為彼此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互相滿足對方的要求。

心理學家凱利(Kelley)和西保曾觀察了大學生在迎新會上如何與人交往的情形,大學生初次見麵時,先經過試探期,做一番整體觀察後,找些話題與人交談,交談中彼此發現對方具有魅力,便繼續交往下去。如果另一方的交談不符合自己的願望、要求或交往以前的估計,就會退出交談的圈子。他們的研究認為,兩人相處,對雙方都有裨益,彼此有友好意願,或者在某些方麵能進行互補時,兩個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才得以維持。羅伯特·溫德對已訂婚和已結婚的若幹對青年的個性特征做了詳盡考察,結果表明,支配型的人和依存型的人能相互合作,在某些條件下人們往往選擇具有某些需要和特征的人,而這些需要和特征能補充自己的需要和特征。並由此提出了“要求的相輔性”的觀點。實際上是一種“取長補短”的觀點,這個觀點為西方社會心理學家所推崇。

一般而言,人際吸引中的互補因素,其作用多發生在交情較深的朋友、戀人、夫妻間。曾有心理學家,如克切霍夫和戴維斯等人,做了大量訪問,研究從朋友到夫妻關係的演變過程。結果發現,在初交時,距離因素、外貌因素及社會資源(如經濟地位、職業、學曆、文化背景等)都是構成人際吸引的重要因素。在結交後兩人的態度、信仰、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等方麵的類似顯得更為重要。在前期的友誼和婚姻階段,雙方在人格特質上的互補,在要求上的互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雙方均有互補的需要,而又各自能從對方獲得需要的滿足,如此形成彼此相依的情形,增加了人際間的引力。顯然,互補建立在互動理論的補償概念基礎上。台灣學者張春興基於這種觀點認為,對於男女雙方來說,友誼是愛情的基礎,友誼未必成為愛情,但愛情的發展必須始於友誼。而精神分析學派的榮格認為,人際間人格特質的互補是吸引雙方相愛的主要原因。進而有人提出了“匹配選擇的篩選因素理論”,認為在發展戀愛關係中,存在著許多篩選器。主要有:第一,社會學和人口統計學方麵的一些變量,如社會地位、經濟地位、宗教信仰、年齡等;第二,相對的價值觀的一致性;第三,需要的互補性。我們認為,個性的互補,無疑是導致人際吸引的一個原因,但不是一個根本原因。因為隻有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具有一致性,才會導致真正的吸引。首先應該是“誌同道合”,然後才會去追求其他方麵的和諧、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