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領導行為和風格理論(2 / 3)

二、勒溫的領導作風理論

勒溫(P。Lewin)是第一位就領導者工作作風的類型以及不同的工作作風對職工的影響進行研究的學者。他以權力定位為基本變量,把領導者在領導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極端的工作作風分為3類:

1)專製作風——權力定位於領導者個人手中。

2)民主作風——權力定位於群體。

3)放任自流作風——權力定位於每個職工手中。

勒溫認為,在實際工作情境中,三種極端的工作作風並不常見,大多數領導人采納的工作作風往往是處於兩種極端類型之間的混合型。

為了分析不同領導作風對群體成員所產生的影響,勒溫於1939年進行了不同領導作風對群體影響的實驗研究。他把一群10歲兒童分為3組,由3個經過專門訓練、代表3種典型領導作風的成人輪流在各小組任領導,組織兒童從事製作假麵具的活動,使每個小組都經受專製作風、民主作風和放任自流作風的領導。

實驗中,專製作風的領導人實行獨裁領導,把權力完全集中於自己手中。他決定設計工作的一切方針,講解種種技術與活動,指定課題及人員搭配,還親自進行批評與表揚。同時,又與組內人員保持一定的距離,沒有感情交流。民主作風的領導人實行參與領導,權力交給群體,他組織群體成員共同討論工作計劃和目標,鼓勵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意見,讓他們自己選擇課題和工作夥伴。民主領導關心他人,尊重他人,把自己看作群體的一員。而放任自流的領導人則實行無政府管理,把權力放手交給每個群體成員。他既不想評價或管理活動,也不關心群體成員的需要和態度,一切盡可能放任群體自理。

勒溫通過實驗研究提出,不同的領導作風對群體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

比較三種不同的領導作風對群體產生的影響,可以明顯地看到,放任自流的領導作風工作效率最低。他所領導的群體在工作中隻達到了社交的目標,而沒有達到工作目標,產品的數量和質量都很差。專製作風的領導,雖然通過嚴格的管理,使群體達到了工作目標,但群體成員的消極態度和對抗情緒也在不斷增長,因而比民主作風的領導發生爭吵多30 倍以上,挑釁行為多8 倍。而民主的領導作風工作效率最高,他所領導的群體不僅達到了工作目標,而且達到了社交目標,孩子們表現得很成熟、很主動,並顯示出較高的創造性。

勒溫的實驗研究雖然帶有很大的人為性,但他首先以權力定位為基本變量對領導作風進行了分類,並提出不同領導作風對群體產生不同影響,為後人進行領導心理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

繼勒溫之後,許多學者進行了作風研究,多數人的研究結果支持勒溫的觀點。

科奇(Coch)和富蘭奇(French)於1948 年開展了對四個群體的研究。這四個群體原來都采用民主——專製混合型的領導作風。實驗時,他們對一個群體采用專製作風的獨裁領導,對兩個群體采用民主作風的參與領導,對另一個群體繼續采用混合作風的領導。結果,實行專製領導的群體產量急劇下降,職工怨聲載道。采用民主領導的群體,產量很快超過了原來的最高水平,職工滿意感很高。而混合作風的群體則保持了原來的生產水平。科奇和富蘭奇認為,這個實驗證明了勒溫的觀點,民主作風比專製作風工作效率高。

瓦維拉斯通過群體參與決策後生產效率明顯提高的實驗結果,再次證實了勒溫的觀點。

三、PM型領導理論

PM型領導理論是美國學者卡特賴特(D。Carturinght)和詹德(A。Zander)在他們的 《團體動力學》 一書中提出的。他們認為所有團體都具有兩種機能,即團體的目標達成機能和維持強化團體或組織體的機能。PM 理論中的 P(Performance)是指工作績效,是完成團體目標的職能,包括計劃性和壓力等因素。為了完成團體目標,不僅要求領導者有周密可行的計劃和組織能力,而且要求對下級嚴格規定完成任務的期限,製定規章製度和各級職責範圍,對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等。M(Maintenance)之團體維係,即維係和強化團體的職能。由於 P 職能所造成的壓力,會使下級產生緊張感,甚至引起上下級之間的對抗。M 職能的作用就在於通過對下級的關懷體貼、對下級進行激勵和提供支持、給下級以發言和表達意見的機會、刺激其自主性、增強成員之間的友好和相互依存性、滿足部下的需求等手段,消除人際關係中不必要的緊張感,緩和工作中所產生的對立和抗爭,以維護組織的正常運營,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

因此,領導者為達到不同的目的而采取的領導行為方式可劃分為三類;即:目標達成型(P 型);團體維持型(M 型);兩者兼備型(PM型)。

後來,日本大阪大學教授三隅二不二在日本長期進行了這一研究。他最初是在學生中進行實驗,後來到企業中進行研究,他的興趣放在第一線的領導者身上,但也對中上層的領導者進行了研究。他將領導的行為方式分成四種形態,即 PM、P、M、Pm。這種方法類似領導方格理論的做法。

通過實驗統計分析結果發現,PM型管理人員的單位生產量最高,對組織的信賴度也高;P型、M 型屬於中位;Pm型管理人員的單位生產量和對組織的信賴度最低。

PM型領導理論是分析、評價領導行為的一種比較成功的方法。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1980 年結合我國國情,引進這套分析方法,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取得了顯著成效,並受到國際心理學界的好評。

四、利克特的“四種領導體製”

1947 年以來,美國密執安大學社會研究中心在利克特(Rensis· likert)的主持下對企業的領導模式進行了長期研究。最初,他們沿著兩維理論研究“以工作為中心”和“以人為中心”的兩種領導方式中哪一種比較有效。他觀察了7個高生產效率的企業和10個低生產效率的企業,結果發現在7 個高效率企業中,采用“以人為中心”管理方式的有6 個,隻有一個采用“以工作為中心”的管理;而在10個低效率企業中,有7 個企業采用“以工作為中心”的管理,3個企業采用“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方式。此外,利克特和卡茨曾對一家保險公司和一家電力公司的9000 名職工進行了調查,從中分別挑選了職工情緒最高和最低的群體各40個,對這些群體中的部分職工約500人進行了訪問,同時還訪問了公司的各級管理人員,得出下列結論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