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成功,始於心動,成於行動
成功屬於願意了成功的人。成功有明確的方向和目標。你不願成功,誰拿你也沒辦法;你自己不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你。
成功並不是一個固定的蛋糕,數量有限,別人切了,你就沒有了。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你能否得到的關鍵在於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與別人的成敗毫無關係。隻有自己想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
在宋朝有一個著名的禪師大慧,門下有一個弟子道謙。道謙參禪多年,仍無法開悟。
一天晚上,道謙誠懇地向師兄訴說自己不能悟道的苦腦,請宗元幫幫他。
宗元說:
“我能幫忙的當然樂意之至,不過有三件事我無能為力,你隻能自己親自去做!”
道謙忙問是哪三件。
宗元說:
“當你肚餓口渴時,我吃的喝的不能填飽你的肚子,你必須自己飲食;當你想大小便時,你必須自己親自解決,我一點也幫不上忙;最後,除了你自己以外,誰也不能馱著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謙聽罷,有些明白,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所以說,成功,始終始於自願自覺。
當一個人失去生活的目的和意義,萬念俱灰之時,我們說“無藥可救”;當一個人動了念頭,認了死理,哪怕上刀山下油鍋不達目的不罷休時,我們說“矢誌不渝”。
自己的事自己做,始於心動,始於行動。
【行動法則】
當你為自己設下種種美好的目標,而不願行動,你不要期望它們會實現。
95.行動的力量
18世紀,天花像一種可怕的瘟疫在歐洲和亞洲蔓延著。在英國,幾乎每個人遲早都會傳染上這種病,許多成年人的臉上和身上都有天花留下的難看的疤痕。成千上萬的人由於病情嚴重而變成瞎子或瘋子,每年都會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
免疫法的發現者是英國的琴納(1749~1823),當時他還是位年輕的醫師,他立誌消滅天花這種惡疾。他在家鄉伯克利行醫時,發現牧區擠奶女工從來不患天花。原來她們在擠奶時,常會接觸換了天花的奶牛的膿漿,傳染上了牛痘,手上便長出了小膿瘡。開始的時候有些不舒服,但很快就好了,以後再也不患天花了。琴納由此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用人工接種牛痘,預防天花。
在動物身上做實驗成功了,在人身上種牛痘會不會有危險呢?決心為人類解除天花危害的琴納,決定拿自已的兒子作為人工接種牛痘的第一個試驗者。這個想法馬上招致了他妻子、親屬和朋友們的反對,說他發瘋了,這樣會害死孩子的。琴納不顧親友們的責難,果斷地把牛痘種到了兒子的胳膊上。幾天以後,兒子度過了微微的不適而安然無恙。兩個月後,他又把天花病人身上的膿液中到了兒子的身上。憂慮難熬的日子,一天又一天,一個星期又一個星期過去了,兒子一直沒有傳染上天花。妻子的臉上露出了笑容,琴納更是欣喜若狂。
但是,琴納的研究成果不但沒有馬上得到社會的承認,反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教會嚷嚷說,以牲畜的疾病來傳染人是“褻瀆上帝”的行為,“接種牛痘是魔鬼的諾言”。許多報紙鼓吹種了牛痘會使人身上長出牛角,發出尖叫的聲音,甚至聳人聽聞地說,兒童種了牛痘,全身會長出牛毛,麵孔會變成牛的模樣,像牛一樣咳嗽。一些受了蠱惑的人,包圍了琴納家的房子,向屋裏扔磚頭、謾罵並攔截就診的病人。
這時候,琴納的妻了站出來,堅持支持丈夫的研究,她鼓勵並隨同丈夫到倫敦去請求著名科學家的幫助與支持,以宣傳和推廣牛痘接種法,使得更多的人盡早地擺脫天花的威脅,健康地生活。她拿出了家裏的積蓄,幫助琴納出版了《接種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的調查》。最後,真理終於戰勝了邪惡,琴納贏得了承認和稱頌。
【行動法則】
選對了道路,能以行動來證明自己。
96.成功源於行動
著名作家海明威小的時候很愛空想,於是父親給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向一位思想家請教:你成為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成功的關鍵是什麼?”思想家告訴他:“多思多想!”
這人聽了思想家的話,仿佛很有收獲。回家後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一動不動地開始“多思多想”。
一個月後,這人的妻子跑來找思想家:“求您去看看我丈夫吧,他從您這兒回去後,就像中了魔一樣。”
思想家跟著到那人家中一看,隻見那人已變得形銷骨立。他掙紮著爬起來問思想家:“我每天除了吃飯,一直在思考,你看我離偉大的思想家還有多遠?”
思想家問:“你整天隻想不做,那你思考了些什麼呢?”
那人道:“想的東西太多,頭腦都快裝不下了。”
“我看你除了腦袋上長滿了頭發,收獲的全是垃級。”
“垃圾?”
“隻想不做的人隻能生產思想垃圾。”思想家答道。
我們這個世界缺少實幹家,而從來不缺少空想家。那些愛空想的人,總是有滿腹經綸,他們是思想的巨人,卻是行動的矮子;這樣的人,隻會為我們的世界憑添混亂,自己一無所獲,而不會創造任何的價值。
在父親的教導下,海明威後來終其一生也總是喜歡實幹而不是空談,並在其不朽的作品中,塑造了無數推崇實幹而不尚空淡的“硬漢”形象。作為一個成功的作家。海明威有著自己的行動哲學。“沒有行動,我有時感覺十分痛苦,簡直病不欲生。”海明威說。正因為如此,讀他的作品,人們發現其中的主人公們從來不說“我痛苦”、“我失望”之類的話,而隻是說“喝酒去”、“釣魚吧”。
海明威之所以能寫出流傳後世的名著,就在於他一生行萬裏路,足跡踏遍了亞、非、歐、美各洲。他的文章的大部分背景都是他曾經去過的地方。在他實實在在的行動上,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行動法則】
思想是好東西,但要緊的是付諸行動。人生本來就是要在行動中實現的。
97.把信帶給加西亞
有一篇僅幾百字的短文,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語言都把它翻譯出來過。僅紐約中央車站就將它印了150萬份,分送給路人。
日俄戰爭的時候,每一個俄國士兵都帶著這篇短文。日軍從俄軍俘虜身上發現了它,相信這是一件法寶,就把它譯成日文。於是在天皇的命令下,日本政府的每位公務員、軍人和老百姓,都得閱讀這篇文章。
目前,這篇《把信帶給加西亞》已被印了億萬份,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這篇短文的原作者是Eebert Hubbard,文章最先出現在1899年的Phililine雜誌。
“在一切有關古巴的故事中,有一個人最讓我忘不了。當美西戰爭爆發後,美國必須立即跟西班牙反抗軍首領加西亞取得聯係。加西亞在古巴叢林的山裏——沒有人知道確切的地點,所以無法寫信或打電話給他,但美國總統必須盡快與他聯係上。”
“怎麼辦呢?”
“有人對總統說:‘有一個名叫羅文的人,有辦法找到加西亞,也隻有他才找得到。’”
“他們把羅文找來,交給他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把它裝進一個油質袋子裏,封好,吊在胸口,劃著一艘小船,四天以後的一個夜裏,在古巴上岸,消失於叢林中,接著在三個星期之後,從古巴島的那一邊出來,徒步穿過危機四伏的叢林地帶,把那封信交給加西亞——這些細節都不是我想說明的。我要強調的重點是麥金利總統把一封寫給加西亞的信交給羅文,而羅文接過信之後,並沒有問:‘他在什麼地方?’‘他是誰?’‘他還活著嗎?’‘怎樣去?’‘為什麼要找他?’‘那是我的事嗎?’‘報酬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