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做事都有一種習慣,非等到計劃“萬無一失”才開始行動。實際上,這還是一種“惰性”,周密的計劃往往成為一個不想行動的借口。首先,生活中、工作中的目標,並非都是“生死攸關”,即使貿然行動,也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事發生;其次,目標是對未來的設計,肯定有許多把握不準的因素,目標真的適合自己嗎,其可行性如何,也隻有行動才是最好的檢驗。“穿上鞋子才知道哪裏夾腳”還是先行動起來,沒有行動,心態不可能積極,目標不可能清晰。
“行動具有激勵的作用,行動是對付惰性的良方。”
你也根本不必先變成一個“更好”的人或者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態度,然後再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隻有行動才能使人“更好”。所以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向前,起而行走實現自己向往的目標,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然後再考慮完善自我或完善目標。隻要行動起來,生活就會走上正軌而創造奇跡,哪怕你的生活態度暫時是“不利的”。
正如英國文學家、曆史學家迪斯累利所言:
“行動不一定就帶來快樂,但沒有行動則肯定沒有快樂。”
有一則寓言說,兩個人持弓箭苦苦等待大雁。大雁飛來了,二人卻為射到大雁後怎麼個吃法爭論不休,相持不下。當然,大雁不會等你爭論完後再引箭張弓的。
【行動法則】
先行動起來。
128.追與被追
天蒙蒙亮,一個行路人背著一個包袱在趕路。
這時,他的後麵走過來一個路人,他的背上也背著一個包袱。
後麵的人見前麵的人跟自己行裝差不多,又向同一方麵趕路,便想追上去與他同行。
後者加快腳步追趕前者。
前麵的人正走著,突然感到後麵有人追他,於是急忙放開腳步,向前急跑。
後者見前者跑了起來,於是加快速度,追趕得更急。
前者跑得更快。一會兒,就不見了蹤影。
後者追得通身大汗,也沒追上前者,於是歎了口氣,便坐在一塊石頭上休息起來。
誰知前者跑了半天,甩開了後者,回頭一看,後者不追自己了,甚至看不見蹤影了,心中頓生疑惑:“他是誰?為什麼要追我呢?現在為什麼又不追了?他現在在幹嗎呢?”
前者停止趕路,決定返回去看個究竟。
後者正休息間,忽見拚命逃離的前者又莫名奇妙地返了回來,並且徑直朝自己趕來,於是頓生警惕,背起包袱,朝後麵跑了起來。
前麵的人見後麵的人不僅不追自己了,反而朝相反的方向跑走了,心中詫異莫名,感覺後者神秘難測,決心追上他。於是拚盡全力,奮力追趕。
後者越跑越快,前者越追越急……
有一少年目睹此事,問旁邊的老人道:“兩個路人追追停停,所為何事?”
“不為何事。有人追,就有人跑,追得急,跑得亦急。追者不追了,逃者自然也就不逃了。”老人說。
【行動法則】
有時候,你需要一種壓力,迫使你的行動快起來。
129.瓦倫達心態
一個膽小如鼠的騎士將要進行以此遠途旅行,於是他竭力準備好應付旅途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他帶了一把鋒利的劍和一副堅固的盔甲防備將遇到的對手,大瓶藥膏為防太陽曬傷皮膚或毒藤擦掛傷皮膚,一把斧子用來砍柴火,一頂帳篷,一條毯子,鍋和盤以及喂馬的草料。他出發了——叮叮,當當,咕咕,咯咯,就像輛正在移動的雜貨車。
他來到一座破木橋的中間,橋板突然塌陷,他和他的馬都墜人河中,淹死了。臨死前那一刻,他很懊悔,他忘了帶一個救生筏。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高空走鋼索表演者,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後說,我知道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上場前總是不停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絕不能失敗;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都隻想著走過鋼絲,而不去管其他任何的事情。後來,人們就把專心致誌於做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不患得患失的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