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但旅店的主人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店主要連帶判罪。”商鞅這個時候才歎息道:“沒有想到製定新法的貽害竟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於是逃往魏國,魏國也怨恨商鞅曾經欺騙魏國公子,拒絕收留他,並把商鞅送回了秦國。商鞅回到秦國以後,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他和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以謀求生路,這個時候秦國出兵攻打商鞅,在鄭國黽池大敗商鞅。秦惠王把商鞅五馬分屍示眾,並且警告臣民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最後還誅滅了商鞅全家。
商鞅殘忍少恩,而且在功成之後不知道身退,而是想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結果落得被誅殺的下場,還被定了叛國的罪名。商鞅的得勢是由於太監的推薦,這並沒有積累起很好的出身資本。在他得勢後,又十分殘忍,所有的事情完全不講究一點人情,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當然其中大部分是秦國的權貴。商鞅依靠秦孝公推行變法,卻得罪了新的王位繼承人,最後落得被車裂的下場。
趙良對商鞅的勸告切中要害,但商鞅沒有意識到情形已經糟糕成那種程度,同時還貪圖自己的安逸生活。人一旦養成了習慣,就很難擺脫,這就是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隻有到火燒眉毛的時候才明白奮起抗爭的原因了。
與人交往,切忌過於強勢和刻薄,真正的強者往往是溫柔的。
做人智慧
強勢的人缺乏融合性,個性的凸現會與芸芸眾生格格不入;強勢的人會給身邊的人不安全感,勢必會引起別人的強烈戒備。強勢的人很難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唯埋頭方能出頭
俗話說:“唯有埋頭,才能出頭。”種子如不經過在堅硬的泥土中掙紮奮鬥的過程,它將止於一粒幹癟的種子,而永遠不能發芽滋長成一株大樹。
許多有抱負的人忽略了積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隻想一鳴驚人,而不去做埋頭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見比自己年輕的,比自己天資差的,都已經有了可觀的收獲,他才驚覺在自己這片園地上還是一無所有。這時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沒有給他理想或誌願,而是他一心隻等待豐收,可是忘了播種。
因此,單是對自己那無法實現的願望焦急慨歎是沒有用的。要想達到目的,必須從頭開始。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正如爬山,你隻要低著頭,認真耐心地去攀登,等你付出相當的辛勞努力之後,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見你已經克服了多少困難,走過來多少險路。這樣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會累積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標的成功。
最終的目標絕不是轉眼之間便可以達到的,在未付出辛勞艱苦和屈就的代價之前,空望著那遙遠的目標著急是沒有用的。而唯有從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著目標行進才會慢慢地接近它、達到它。
大學畢業後,同學們都找到了工作,思明仍然在家無所事事。思明學的是法律,卻熱衷於戲劇,希望有機會能夠得到某導演的賞識,躍登銀幕,成為大明星。但是,卻沒人見他去嚐試。於是同學問他:“為什麼不去嚐試參加戲劇學院的考試呢?”思明說:“我不願去和那些初出茅廬的小孩子們競爭。我已經是奔30歲的人了,即使考進去,也不過做個小小的配角,有什麼意思呢?我要等與我的戲路合適的角色,那時我一去就會被錄用,才可以一鳴驚人。”
於是,思明繼續在家等待機會。
不錯,每個人都希望幸運能降臨到自己頭上,但是幸運是建立在勤奮的基礎之上的。案例中的思明不肯從第一步做起,妄圖一步登天,結果隻能是任歲月蹉跎,一事無成。
有時候,並不是我們對自己食言,而是我們缺乏成功所要求我們付出的相應的毅力和持之以恒。其實很多時候,成年人和小孩子是一樣的。成年人也會喜歡玩樂,喜歡遊戲,喜歡拖延,或許比小孩子還更缺乏自製力。當我們需要麵對我們為成功而設計的計劃時,當我們需要開始做出具體的行動時,痛苦就來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你準備出國讀MBA,這是你的近期目標,你的遠期目標是當你拿到學位時,你要在國際大都市的跨國公司裏謀得一個職位,然後從那個起點上進行新的人生奮鬥,成為一個全方位的高級國際管理人才。這個目標無疑是美好的,但你得為實現這個目標開始付出努力。首先,你得準備TOEFL、GRE、GMAT。當你需要坐在桌前,麵對英文資料時,你就會覺得辛苦。那種每天、每夜需要付出的實際努力才是對你的真正考驗。大量的記憶、重複枯燥的勞動會令你很快就覺得厭倦。電影、書籍、娛樂、美食在時時向你發出誘惑。這時,如果沒有足夠的毅力,你很容易就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向這些誘惑投降。
做人智慧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埋頭苦幹的人往往能夠脫穎而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因為他們不驕傲,不強勢,不甘於現有的成績,這樣的人能不斷地接近目標。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學會低調,要適當地降低自我標準,不要事事與人爭。在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大環境裏,不爭者更容易受到別人的嘉許和認可。
有時候,激烈的爭論,可能會使人一時喪失理智,甚至大動幹戈,到了這一步,好朋友做不成了,有時候還會成為終生的敵人。
春秋時期的哲學家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的人,不是臨陣畏縮,而是用一種更為高明的方式化解紛爭,使事情向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
當年,華盛頓還是一名上校。他率領部隊駐守在亞曆山大裏亞。那裏正在選舉弗吉尼亞議會的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在關於選舉的某一具體問題上,華盛頓與佩思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情緒激動的華盛頓說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話,佩思被激怒了,一拳將華盛頓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馬上衝了過來,準備替他們的司令官報仇。
馬上要動手的時候,華盛頓阻止了部下的衝動,並命令他們回到營地。
第二天一清早,華盛頓給了佩思一張便條,要求他盡快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來。佩思知道華盛頓要報昨天的一拳之仇,他帶著準備決鬥的心情,準時來到了約定地點。不過令他驚訝的是,他看到華盛頓的武器不是手槍,而是酒杯。
華盛頓站起來迎接他,並笑著向他伸出手。“佩思先生,”華盛頓說,“犯錯誤乃人之常情,糾正錯誤是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那麼請握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佩思為華盛頓的胸懷所感動,從此,他成為華盛頓最有力的支持者!
有的時候,放棄爭鬥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有著更高的行為準則。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憑借“完璧歸趙”而受到趙王的封賞,並被封為趙國丞相。武將廉頗聽說後怒氣衝衝,因為他認為自己連年征戰,立過無數的功勞,而如今藺相如僅僅憑借口舌之爭就做了比自己還大的官,心中難免不平衡。
有一天,他得到消息說,藺相如出門赴宴,街上的百姓都夾道歡呼,十分威風。於是,廉頗就想攔住藺相如的道路,好好羞辱他一番。想到這裏,廉頗就帶領家丁來到大街上,讓手下們把路都封住了。藺相如說:“這是老將故意攔路,我們不要和他爭鬥,繞路走就是了。”
沒想到,廉頗又追了過來,並且讓手下們出口不遜,故意要激怒藺相如。藺相如依然不與他爭,罷宴回府,廉頗這時候很是得意。
不久,這件事就傳遍了大街小巷。百姓們都說丞相雅量,紛紛稱讚。大夫虞卿也知道了,並將此事告訴趙王。趙王聽後急忙讓虞卿去調解,務必要讓兩人和好,因為這關係到國家的命運。
虞大夫先來到藺相如府,說:“大王聽說廉頗最近得罪了丞相,多蒙丞相寬宏大量,大王讓我特來問候。”藺相如說:“我不爭,是因為我為國家著想。別的國家知道廉頗武功高強,所以不敢來進犯。如果我們同室操戈,那麼強大的秦國一定會趁虛而入。我藺相如若是哪裏得罪了廉頗老將軍,我情願賠禮謝罪。”虞大夫點頭稱讚。
虞大夫又到廉頗家。虞大夫說:“我久仰老將軍知兵善戰,威震四海。這國家有你和藺相如一定會強大昌盛的!”
廉頗聽後,很生氣:“藺相如算什麼人?敢和我相提並論!趙國安危隻有我一人獨掌,他怎能保國安邦?趙國有我一天,我就叫他做不成丞相!”
虞大夫說:“您和秦王誰更厲害?他連秦王都不害怕,怎會怕你?因為他知道如果你倆不和,秦國一定會舉兵進犯,到時候必定鬧得國破家亡、妻離子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