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認為,放低姿態等於要放棄自己的尊嚴。其實姿態是與自己內在的尊嚴無關的,相反,放低姿態是一種尊重別人自尊的表示。
當你以低姿態示人的時候,對方會從心理上感到一種滿足,進而轉變態度與你合作。這是一種光明正大的“心計”。學會以低姿態示人的人,是非常聰明的人。當對方陶醉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氣氛中時,你就已經受益匪淺,並已經完成了工作中很重要的那一半了。
低姿態:走向輝煌的起點
在《走向輝煌的起點》這本書中,高爾夫球名將黑根介紹自己獲得成功的經驗體會。黑根說,他在每打一局球之前,心理上都做好打五六個壞球的準備。而待到上場比賽一旦打出壞球時,就會認為這是在意料之中的情況,因此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情緒。有這樣“低姿態進入”的思想準備,他心態放得平和,不驕不躁,結果常常相反,他並沒有打出那麼多壞球,成績反而出乎預料地好。
從小學到大學,不管是宋寧的同學、老師還是與宋寧接觸過的人,對他的評價,永遠都是優秀,是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宋寧自己也充分相信這一點。但所有的一切,好像隨著工作的開始,都畫上了句號。
習慣了做別人眼中天之驕子的宋寧,在參加工作後遭遇的挫折讓他對自己充滿了疑問。
材料上麵滿是陌生的文字和話語,一些基本的辦公設備操作起來都是笨手笨腳,接待客戶時常常給人造成缺乏專業精神的印象。麵對同事們不信任的眼光和背後的竊竊私語,宋寧的自信心消失得無影無蹤,沮喪、煩躁的表情倒是時常掛在臉上。
經理注意到了這一情況。經過經理的一番仔細詢問,宋寧將他的無奈說了出來。經理給他上了讓他多年後仍然受用的一節課:低姿態進入。
“低姿態進入”,就是讓人以低調、謙遜的態度進入社會,學會擺正心態,學會平和務實,學會做好每一件小事。有句話說“期望越高,失望越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對自己的心理預期過高的話,難免會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放棄。
客觀事物紛繁複雜,人生路上諸多坎坷,我們日常工作、學習、人際交往中,也不妨學一學“低姿態進入”。消除一帆風順的幻想,做好遭遇挫折、曆經磨難的思想準備,才能經受得住失敗的考驗,才能有愈挫愈奮的鬥誌,堅持不懈向前,最終獲得成功。
低姿態要避免過分的自負。人不能沒有自負,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在適當的範圍內,自負可以激發他們的鬥誌,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戰勝困難的信念,使他們能夠勇往直前。但是,過分自負的人往往會縮小自己的短處,誇大自己的長處,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對別人的能力評價過低。一旦取得了小小的成就,自信心就會無限膨脹,而一旦遭受挫折,就很容易一蹶不振。所以,自負必須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脫離實際的自負不但不能幫助事業成功,反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和人際交往。
低姿態進入,要承認缺憾的存在。人生有許多不完美之處,而最大的問題是人們過於苛求完美。醉心於追求完美的人,其實是不完美的。因為“完美”畢竟是抽象的,隻有生活才是具體的。生活中有不少“完美”並非靠追求才能得到,相反,生活中許多遺憾是無法避免的。“最完美的商品隻存在於廣告中,最完美的人隻存在於悼詞中。”完美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學會以低姿態進入,你就會發現完美的條件其實很簡單。
做人智慧
低姿態進入並非要一味地妥協讓步,而是一種有明確原則性的、以退為進的、迂回長遠的戰略。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抓住每一次學習的機會,每一次鍛煉的機會,工作中要做到堅持不懈地努力。
別總拿“懷才不遇”安慰自己
隻有當我們做到不驕不躁時,我們才能用一種平穩的心境去麵對身邊的一切,才能真正地做到甘於平凡,甘於從低位做起,並且能不停地累積自我成功的資本。然而,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我們應當對自身有一個正確、清醒的認識,比較全麵公正地看待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換一句話說,就是我們應當知道目前能夠幹什麼,能夠幹好什麼。
對自己認識不夠清楚總是阻礙我們平靜地麵對生活、工作,進而使我們形成心浮氣躁、好高騖遠等有礙於成長和發展的不良心態。
這裏所說的不能正確地認識自我,並不是我們常說的對自我缺乏信心,而是過分地相信自我的實力,對自我的能力過分地高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什麼事都可以幹好。這是一種盲目自信,而這種盲目自信所帶來的結果,便是讓我們很難靜下心來去做好任何一件事情,始終讓自己處在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懷才不遇的心態中。
事實上,我們是不是真的“懷才不遇”呢?我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去做好那些自己渴望做的大事呢?或許你會信誓旦旦地說:“能!”真的能嗎?讓我們來一同看看下麵的這個小故事吧!
陳雲龍是麵臨畢業的某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他像所有的同學一樣,在忙著找工作,隻不過他與其他同學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所尋找的企業都是一些知名的企業,並且所應聘的職務一律是這些公司的中層管理職位。
他的一些同學都陸陸續續地被一些公司錄用,卻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向陳雲龍遞出“橄欖枝”。跟他平時關係不錯的同學便勸他改變一下策略,並且說沒有任何人能一踏入職場,便得到重用。
陳雲龍沒有改變初衷,對同學們所找的工作也是嗤之以鼻。他認為自己好歹也是科班出身,受過了四年的專業知識教育,怎麼能同那些學曆僅僅是高中程度的人一樣去跑業務呢?
一天,兩天……轉眼間,就到了離校的時間,陳雲龍還沒有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他感到十分鬱悶,開始抱怨那些公司人事部門的人到底識不識人才,是不是真的重用人才。
這天,他在學校遇到了一位曾經教過他的老師。當老師聽完他近期的情況後,笑著問了一句:“你覺得真的能幹得了你現在所應聘的職務工作嗎?”
陳雲龍稍微猶豫了一下,答道:“能。”並說出了自己的理由,那就是他擁有相當深厚的專業知識。
老師想了想,隨口提出了幾個在工作中可能出現的小問題,讓陳雲龍說說應該怎樣處理。
陳雲龍啞然了。
許多人,特別是一些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他們總是不能對自我有一個較為公正、客觀的評價,不能真實、準確地認識自我,而總是認為自己在某一方麵有特長,而這一特長是其他人所不能比擬的,因此變得不能腳踏實地、認真而用心地將身邊的事情做好,進而埋怨自己的才能得不到賞識。
你是不是真的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優秀呢?即使你真的就像自己所認為的那樣能力超群,同樣也應當表現出來,讓他人看得到。而怎樣去做呢?沒有任何的技巧,隻有去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任何一件事,不管事情大小,都應當做好。
由此可見,我們要做到腳踏實地地將事情做好,就必須先從正確地認識自我開始,努力把自己能做好的事情先盡力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