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做人要講低調,心寬似海有容乃大(2 / 3)

人都愛麵子的,你給他麵子就是給他一份厚禮。有朝一日你求他辦事,他自然要“給回麵子”,即使他感到為難或感到不是很願意。這便是操作人情賬戶的全部精義所在。人們總是盡其全力來保持顏麵,為了麵子問題,可以做出常理之外的事。有句歌詞非常流行:“若是某些記憶使你痛苦,何不輕易地去遺忘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談何容易!在知道人們是如何地注重麵子之後,還必須盡量避免在公眾的場合內使你的對手難堪,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做出任何有損他人顏麵的事。隻要你有心,隻要你處處留意給人麵子,你將會獲得天大的麵子。

所以,幫忙時應該注意下列事項:

第一,不要使對方覺得接受你的幫助是一種負擔。

第二,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說在當時對方或許無法強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體會出你對他的關心,能夠做到這一步是最理想的。

第三,幫忙時要高高興興,不可以心不甘、情不願的。

如果你在幫忙的時候,覺得很勉強,意識裏存在著“這是為對方而做”的觀念,此時假如對方對你的幫助毫無反應,你一定大為生氣,認為“我這樣辛苦地幫你忙,你還不知感激,太不識好歹了!”如此的態度甚至想法都不要有所表現。

如果對方也是一個能為別人考慮的人,你為他幫忙的種種好處,絕不會像打出去的子彈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會用別的方式來回報你。對於這種知恩圖報的人,應該經常給他些幫助。

總之,人際往來,幫忙是互相的,切不可像做生意一樣赤裸裸地,一口一個“有事嗎”,“你幫了我的忙,下次我一定幫你”。忽視了感情的交流,會讓人興味索然,彼此的交情也維持不了多長時間。要講究自自然然,不故意“打埋伏”,以免被別人想:“和他做朋友,如果沒用處,肯定會被一腳踢開!”

做人智慧

做好事要低調。有的人做好事是為了回報,這樣的話做好事的動機就不純,他自然要大肆宣揚,生怕別人不知道,或者目的是讓對方欠自己人情。對這樣的人,人們自然不想“知恩圖報”。

以恕己之心恕人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積累多年的精華。在人際關係方麵,這句話可以這麼理解:因為人際交往是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的,所以,要以誠摯、寬容的胸襟盡量原諒別人的過錯,由此,你可能會得到終生的信任和感激;反之,將別人的過錯記恨在心,隻會陷入關係緊張、破裂的惡性循環,最後還可能需要付出更大代價。

1863年7月1日,美國南北戰爭中的葛底斯堡戰役拉開序幕,到了7月4日晚上,南方的李將軍大敗。林肯高興極了,他意識到隻要大敗李將軍的軍隊,戰爭很快就要結束了。於是,他滿懷希望地下了一道命令給前線的米地將軍,要他立刻出擊。但是,米地將軍違背了林肯的命令,他用盡了各種借口,拒絕攻打李將軍。最後,李將軍和軍隊越過波多絡河,順利南逃。

林肯勃然大怒,極端失望之餘,他坐下來給米地寫了一封信,信中表達了他內心的極端不滿。其中有一段話是這麼寫的:

“親愛的將軍,我不相信你對李將軍逃走一事不會深感不安。他就在我們伸手可及之處,而且,隻要他被俘虜,加上我們最近獲得的勝利,戰爭即可結束。現在,戰爭勢必延續下去,上星期一你不能順利抓住李將軍,如今他逃到波多絡河之南,你又如何能保證成功呢?期盼你會成功是不明智的,而我也並不期盼你會做得更好。良機一去不複返,我實在深感遺憾。”

信寫完了,但林肯沒有急於寄出去,他望著窗外思緒萬千:“慢著,也許我不該這麼性急。坐在安靜的白宮裏發號施令很容易,如果我身在葛底斯堡,像米地一樣看到很多人流血,聽到許多傷病哀嚎,也許就不會急著要攻打敵人了。如果我的個性像米地一樣畏縮,大概也會做同樣的決定吧!無論如何,現在木已成舟,把這封信寄出,除了讓我一時覺得痛快以外,沒有別的用處。米地會為自己辯解,會反過來攻擊我,這隻會使大家都不痛快,甚至損及他的前途,或逼他離開軍隊而已。”

於是,林肯把信擱到一邊,慘痛的經驗告訴他: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都等於零。相反,努力去理解對方的用意,結局會好一些。

林肯的做法值得借鑒,當看到別人“犯錯”時,我們就要這樣做:

首先,告訴自己,“未必如此”。別人的做法也許未必是錯誤的,或者,也許自己還沒有理解別人的真實用意。每個人對別人的判斷都會受到自己主觀因素的影響,不一定完全公正,武斷地得出結論很容易引起誤會衝突。所以,在作出決定之前,一定要弄清楚所有事實。

其次,如果你確定對方犯了錯,就告訴自己,“人難免會犯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自己應當設法寬恕對方的過錯,這樣才能將談話或工作推進下去,也可以讓你贏得更多的朋友。

再次,如果你為此煩惱甚至動怒,那就問問自己,值得為了別人的過失而付出讓自己不快樂的代價嗎?

做人智慧

人們總是期望朋友做事的結果能夠符合自己的期望,但是對於朋友做事的過程卻少有關心。如果你能多考慮朋友做事時的困難,你就不會對他過於苛求了。

有容,德乃大

氣度,包括一個人的雅量、容量與氣量。修養氣度的方法,在於戒除忌妒、怨恨之心,對人能容忍、寬恕。如此,自己便能心胸開闊、不計得失。自古英雄豪傑、聖賢誌士更是如此。陶覺說:“自古以來的英雄豪傑,很多隻是因為氣度太小而導致許多不必要的失敗。”

在中國,有所謂“逆鱗”之說,據說在龍的喉部以下有逆鱗,如果不小心觸摸到,必定會被激怒的龍所殺。不論高貴如領導者,低賤如乞丐者,都有“逆鱗”存在。關鍵在於領導如何對待別人觸犯“逆鱗”的行為,它反映了一個人氣量的大小。

裴遐是晉代地方長官,他與東平將軍周馥是十分要好的朋發。有一次,裴遐到周馥家中做客,周馥立即吩咐下人沏茶。落座不久,裴遐和人下起圍棋來。周馥的家人前來敬酒,裴遐正玩在興頭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棋盤上,所以,他將遞過來的酒擱在一旁,沒有及時喝下去。這可氣壞了周馥,他有意地用力推了裴遐一下,裴遐一個沒注意,硬生生地從椅子上跌下來倒在地上。隨後,裴遐若無其事地爬起來,仍舊回到座位上繼續下棋,舉止不變,神態安詳,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王衍後來問裴遐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為什麼沒有反應,裴遐回答說:“因為當時我很糊塗。”

晉人謝萬曾經和同僚蔡係爭搶一個座位,蔡係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弄得他帽子和頭巾都掉了。謝萬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回到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弄傷我的臉。”蔡係說:“我本來就沒有考慮你的臉。”兩個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的氣量大。

“大人不計小人過。”領導者要時時向人們顯示自己的大度,盡可能原諒別人的過失,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籠絡技巧。可是有的領導在這些方麵就做得有些過火,顯得刻薄寡恩,沒有容人之量。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扯起反秦大旗後,陳勝被義軍推舉為張楚王,設都在陳縣。陳勝未起義之前,在家鄉耕田種地,給地主當雇工,結交了不少窮苦朋友。那時,大家在一起不分彼此,有說有笑。自陳勝稱王後,這些窮朋友陸續到陳縣來找他。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友,陳勝十分高興,熱情地招待他們,並讓他們坐自己的輦車一同回宮。走進宮殿,這群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總算長了見識,他們東摸摸牆壁,西動動帷幕,都異口同聲地說:“陳勝,你做了大王,真了不起,好氣派!”接著,大家都隨便起來,談的話題都是陳勝種田當雇工的舊事。這時,有人附在陳勝耳邊說:“這班窮鬼愚昧無知,狗膽包天,竟然侮辱大王。”陳勝本就不高興,現在聽了讒言,更加生氣,一怒之下將這些過去在一起吃喝談笑的朋友處以極刑。這之後,由於陳勝缺少容人之量,許多老友紛紛退去,注定他最後無法成功。

《尚書》中說:“有容,德乃大。”做人隻有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恕人之所不能恕,忘人之所不能忘,才能理人之所不能理,為人之所不能為,成人之所不能成,達人之所不能達。

容得下幾個小人,耐得住幾樁逆事,過後感到心胸開闊,神清氣爽,有如咀嚼橄欖,雖然當時覺得酸澀,在回味時則滿口清涼。範仲淹曾經在宋代擔任過副宰相,心地仁厚。他曾說:“我一生所學唯‘忠恕’二字,但受用無窮,以至於在朝廷之中輔佐君主,招待幕僚、朋友、親戚、家人等從不曾有一刻離開過這兩個字。”範仲淹曾經告誡他的子弟們說:“人哪怕十分愚笨,指責別人時都會變得十分聰明;哪怕十分聰明,寬容自己時都會變得十分糊塗。你們隻要常常用責備別人的思想來責備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意來寬恕別人,不怕不可以成為聖賢。”以容養量,以忍養氣,以恕養性,以忘養心,這樣做很少有不能達到寬容境界的。

做人智慧

寬厚,不一定表現在對待別人對自己的傷害和冒犯上,而更多地表現為待人的一種質樸、正直、善良、理解、諒解的態度。人有過失,特別是有傷於自己,而自己能容忍,給以原諒,這是一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