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認錯,改變對方立場
費丁南?華倫是一位商業藝術家,他使用率先認錯這個技巧,贏得了一位暴躁易怒的藝術品主顧的好印象。
“精確,一絲不苟,是繪製商業廣告和出版物的最重要的品質。”華倫先生事後說,“有些藝術編輯要求他們所交下來的任務立刻完成,在這種情形下,難免會發生一些小錯誤。我知道,某一位藝術組長總喜歡從雞蛋裏挑骨頭。我離開他的辦公室時,總覺得倒足胃口,不是因為他的批評,而是因為他攻擊我的方法。最近我交了一篇加急的稿件給他,他打電話給我,要我立刻到他辦公室去。他說是出了問題,當我到辦公室之後,正如我所料——麻煩來了。他滿懷敵意,高興有了挑剔我的機會。他惡意地責備我一大堆——這正好是我運用所學自我批評的機會。因此我說:‘先生,你的話不錯,我的失誤一定不可原諒,我為你畫稿這麼多年,實在該知道怎麼畫才對。我覺得慚愧。’
“他立刻開始為我辯護起來。‘是的,你的話並沒有錯,不過畢竟這不是一個嚴重的錯誤。隻是——’
“我打斷了他。‘任何錯誤,’我說,‘代價可能都很大,叫人不舒服。’
“他開始插嘴,但我不讓他插嘴。我很滿意。我在批評自己——我喜歡這樣做。
“‘我應該更小心一點才對,’我繼續說,‘你給我的工作很多,照理應該使你滿意,因此我打算重新再來。’
“‘不!不!’他反對起來,‘我不想那樣麻煩你。’他讚揚我的作品,告訴我隻需要稍微修改就行了,又說一點小錯誤不會花他公司多少錢;畢竟,這隻是小錯——不值得擔心。
“我急切地批評自己,使他怒氣全消。結果他邀我同進午餐,分手之前他給了我一張支票,又交給我另一件工作。”
一個人要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錯誤,也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滿足感,而且有助於解決這項錯誤所導致的問題。
艾柏?赫巴是會鬧得滿城風雨的最具獨特風格的作家之一,他那尖酸的筆觸經常惹起別人強烈的不滿。但是赫巴那少見的為人處世技巧,常常使他將敵人變為朋友。
例如,當一些憤怒的讀者寫信給他,表示對他的某些文章不以為然,結尾又痛罵他一頓時,赫巴就如此回複:
回想起來,我也不盡然同意自己,我昨天所寫的東西,今天就不見得全部滿意。我很高興知道你對這件事的看法。下回你在附近時,歡迎駕臨,我們可以交換意見。遙祝誠意。
赫巴謹上
麵對一個這樣對待你的人,你還能怎麼說呢?
其實華倫和赫巴未必有多大的錯誤,假如有的話,也是非常小的。但他們那種精神卻是可貴的。雖然承認自己有錯讓你有些難堪,心中總有些勉強,但這樣做可以把事情辦得更加順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帶來的結果可能衝淡你認錯的沮喪情緒。況且大多數情況下,隻有你先承認自己也許錯了,別人才可能和你一樣寬容大度地認為他有錯。這就像拳頭出擊一樣,伸著的拳頭要再打人,必須要先收回來方有可能。
做人智慧
承認錯誤不是沒有原則地放棄自我的立場,其實它是種以退為進的溝通手段。當你想結束無謂的爭論時,不妨大方地承認錯誤,讓自己的心裏更踏實,並且往往能夠贏得對方的好感。
拋開“麵子”,贏得尊敬
對於很多人來說最為痛心的事,莫過於失去“麵子”。所以,生活中,人們要千方百計地保住自己的“麵子”。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大可不必過於計較麵子,讓我們看看一位小提琴家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麵子的。
有位世界級的小提琴家在為人指導演奏時,從來都不說話。
每當學生拉完一首曲子之後,他會親自再將這首曲子演奏一遍,讓學生們從聆聽中學習自己的拉琴技巧。
他總是說:“琴聲是最好的教育。”
這位小提琴家在收新學生時,會要求學生當場表演一首曲子,算是給自己的見麵禮,而他也可借機獲知學生的琴藝如何,再給予分級。
這天,他收了一位新學生,琴音一起,每個人都聽得目瞪口呆,因為這位學生表演得非常好,出神入化的琴聲有如天籟。
學生演奏完畢,老師照例拿著琴上前,但是,這一次他卻把琴放在肩上,久久不動。
最後,小提琴家把琴從肩上拿了下來,並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接著滿臉笑容地走下台。
這個舉動令所有人都感到詫異,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小提琴家說:“你們知道嗎?這個孩子拉得太好了,我恐怕沒有資格指導他。最起碼在這首曲子上,我的表演將會是一種誤導。”
這時大家都明白了他寬闊的胸襟,頓時響起一陣熱烈的掌聲,送給學生,更送給這位小提琴家。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掌握“承認”的技術,而是喪失了“承認”的心情。為什麼會失去“承認”的心情,是因為我們都是熱愛“麵子”的族群。“麵子”的重要維護力量是“理”,無論如何,你要顯得自己是占理的,而不是理虧的。占理了,就有麵子;理虧了,就沒麵子。一承認自己沒有達到某種高度,顯得理虧,麵子上就會十分難堪;把假話說圓了,把虧心事處理得像沒事一樣,麵子就得以保全。故而,做了錯事,一定要像做了正確的事一樣,理屈而辭不窮;心裏有鬼,反而要唱歌壯膽,越是理虧的事,越要做出得理不饒人的架勢,以便於消滅“承認”的危險。
當我們不能正確麵對麵子問題的時候,其實,我們也已經失去了自己想要維護的麵子。
有容乃大,當小提琴家能接受學生更優於他的事實之時,在他身上也正體現出令人讚歎的大師風采。
做人智慧
人最難放下的便是麵子。拋開麵子不是讓人主動示弱,而是彰顯人的包容之心。放下了麵子,別人就會為你的大度而喝彩。
心胸豁達,有容乃大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氣質;人有一分氣質,便多一分人緣;人有一分人緣,必多一分事業。雖說器量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後天學習、培養。我們閱讀曆史,多少名人聖賢,有時不讚其功業,而讚其器量。所以器量對人生的功名事業至關重要!有器量的人在為人處世上的表現就是豁達大度。
豁達的人,常常是樂觀的人。而所謂樂觀,按照某位哲人的說法,就是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相比,僅僅是因為後者選擇了悲觀。
豁達的人在遇到困境時,除了會本能地承認事實、擺脫自我糾纏之外,他還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思維習慣。這種趨利避害,不是為了功利,而是為了保持情緒與心境的明亮與穩定。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謂幸福的人,是隻記得自己一生中滿足之處的人;而所謂不幸的人,是隻記得與此相反的內容的人。”每個人的滿足與不滿足,並沒有太多的區別差異,幸福與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卻會相當巨大。
豁達也有程度的區別,有些人對容忍範圍之內的事,會很豁達,但一旦超出某種限度,他就會突然改變,表現出完全相異的兩種反應方式。最豁達的人,則具有一種遊戲精神,將容忍限度擴大。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身經百戰、出生入死、從未有畏懼之心的老將軍,解甲歸田後,以收藏古董為樂。一天,他在把玩最心愛的一件古瓶時,不小心差點脫手,嚇出一身冷汗,他突然若有所悟:“為什麼當年我出生入死,從無畏懼,現在怎麼會嚇出一身冷汗?”片刻後,他悟通了——因為我迷戀它,才會有患得患失之心,破了這種迷戀,就沒有東西能傷害我了,遂將古瓶擲碎於地。
豁達者的遊戲精神,即是如此。既然他把一切視為一種遊戲,盡管他同樣會滿懷熱情,盡心盡力地去投入,但他真正欣賞的,隻是做這件事的過程,而不是目的——遊戲的樂趣在於過程之中。那麼,他也就解除了得失之心的困擾。
美國總統林肯在組織內閣時,所選任的閣員各有不同的個性:有勇於任事、屢建功勳的軍人史坦頓,有嚴厲的西華德,有冷靜善思的蔡斯,有堅定不移的卡梅隆,但林肯卻能使各個性格絕對不同的閣員互相合作。正因為林肯有寬宏的度量,能舍己從人,樂於與人為善。尤其是史坦頓,那種倔強的態度,如在常人,幾乎不能容忍,唯林肯有過人的心胸,使得他駕馭閣員指揮自如,使每個閣員都能為國效忠。
成功的上司總是豁達大度,決不會因下屬的禮貌不周或偶有冒犯而濫用權威。所以作為上司,應該有寬恕下屬的大度,這樣才更能贏得下屬的擁戴。
有一次,柏林空軍軍官俱樂部舉行盛宴招待有名的空戰英雄烏戴特將軍,一名年輕士兵被派替將軍斟酒。由於過於緊張,士兵竟將酒淋到將軍那光禿禿的頭上去了。周圍的人頓時都怔住了,那闖禍的士兵則僵直地立正,準備接受將軍的責罰。但是,將軍沒有拍案大怒,他用餐巾抹了抹頭,幽默地說:“老弟,你以為這種療法有效嗎?”這樣,全場人的緊張氣氛在一片笑聲中被一掃而光。
據說一位店主的年輕幫工總是遲到,並且每次都以手表出了毛病作為理由。於是那位店主對他說:“恐怕你得換一塊手表了,否則我將換一位幫工。”這話軟中帶硬,既保住了對方的麵子,又嚴厲地指出了對方的過失,這樣比較易於讓對方接受。
每個人身邊可能會有各種各樣性格的人,這些人的處世方式、待人方式都不相同,這就需要你有寬宏大量的心胸。
做人智慧
雨果曾說:“比海洋更廣闊的是人的心胸。”但並非每個人的心胸都能像大海一樣廣闊。相反,人們最欠缺的就是一份豁達大度。如果人的心胸能夠包容萬物,還有什麼能夠牽絆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