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性情要講低調,鷹立如睡虎行似病(2 / 3)

有一天,森林失火了。看著前方燃燒的熊熊大火,蜂鳥們仍然義無反顧地向烈火撲去,結果一群群地死在烈火中,無一生還。而後麵的蜂鳥仍然前赴後繼。這樣下去,整個蜂鳥家族勢必要覆滅。這時有一隻蜂鳥動搖了,它試圖往後退。但是,家族中有地位的蜂鳥王是不允許後退的。它們指揮其他蜂鳥向那隻退縮的蜂鳥進攻。可是這次,那些蜂鳥卻跟著那隻蜂鳥往後退去,最終逃離了這片火海,這部分蜂鳥成為了蜂鳥家族僅存的後裔。

此後,蜂鳥便一直倒著飛翔,並且性情變得特別溫和,隻吃蜂蜜,生活得快樂自在。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僅僅要向前飛翔,更要學會像蜂鳥一樣向後飛翔。有的時候,前進的方向可能是死胡同,選擇退一步就能給自己創造出一片新的天地。

一般而言,性格剛直者在處世中不易吃虧,受人欽佩,但太剛直了會走向反麵,這種人往往固執己見,嚴守自我的做人準則,不退讓,不變通,鮮有半點柔弱之態。

所謂物極必反,遇事若能先低頭,然後以退為進,可能會有更大的收獲。

明代才子馮夢龍在《廣笑府》“尚氣篇”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從前,有父子二人,性格都非常剛直,生活中從來不對人低頭,也不讓人,且不後退半步。一日,家中來了客人,父親命兒子去集貿市場買肉。兒子拿著錢在屠夫處買了幾斤上好的肉,用繩子串著轉身回家,來到城門時,迎麵碰上一個人,雙方都寸步不讓,也堅決不避開,於是,麵對麵地挺立在那兒,相持了很久很久。

日已正中,家中還在等肉下鍋待客,做父親的不由得焦急起來,便出門去尋找買肉未歸的兒子。剛到城門處,看見兒子還僵立在那兒,半點也沒有讓人的意思。父親心下大喜:這真是我的好兒子,性格剛直如此。又大怒:你算老幾,竟敢在我父子麵前如此放肆。他躥步上前,大聲說道:“好兒子,你先將肉送回去,陪客人吃飯,讓我站在這兒與他比一比,看誰撐得過誰?”

話音剛落,父親與兒子交換了位置,兒子回家去烹肉煮酒待客;父親則站在那個人的對麵,如怒目金剛般挺立不動。惹得眾多的圍觀者大笑不止。

這件小事可看做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縮影。如果故事中的雙方有一方能退後一步,不逞一時之勇,也不至於烈日下堵在城門口,給他人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你可以像那對性格剛直的父子一樣“執著”,也可以像那個蜂鳥一樣懂得“退一步”的藝術。有的時候,一念之差結果就會有天壤之別。處世的智慧就在於你懂不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去做無謂的堅持。

做人智慧

有人說,好爭好鬥是中國人的天性。天性之說當然純屬無稽之談,但喜歡爭鬥的性格在中國人身上確實明顯。不管有沒有爭的必要,或者有沒有意義,人們永遠是“不甘落後”。大多數的時候,社會需要的恰恰是慢下來,讓一步。

暫時妥協,等待時機

暫時妥協是人生的一大策略,暫時交出或放棄,是在這一過程中等待時機、創造條件,以求扭轉乾坤,以圖東山再起。

“妥協”就其詞義來說,是用讓步的方法避免衝突或爭執。從詞性上看,妥協並無褒貶之分。

《老子》上有這樣幾句話:“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與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後人把老子的這一思想概括為“取予之計”。“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成為我國古代軍事上的一種暫作妥協、待機索取的常用策略。

東周時期,在著名的“三家分晉”之戰中,魏國國君等就成功地運用了這一策略。當時正值春秋末期,晉國的命運掌握在智、韓、趙、魏“四家”手中,其中智伯最強。他不滿四家共享的局麵,而欲獨占晉國。於是,智伯打著加強公室的幌子,要三家各拿出一部分土地和庶民給晉君,實則是擴充自己的地盤。他先去威逼韓國國君康子。

康子本想拒絕,宰相段規說:“智伯貪得無厭,假君命以削吾地,若用兵,是抗君也,彼將借以罪我,不如與之。”

段規建議,接受智伯的要求,割地後見機而行。

智伯又襲用逼韓之法,向魏國索要土地。魏君桓子認為他欺人太甚,欲加拒絕,宰相任章勸說道:“君子之地,智伯必驕而輕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則智伯之命不長矣。”

結果正如任章所料,智伯終被韓、魏、趙三家所滅。

戰爭中往往有這種情況:在條件不具備時,要想奪取或保存某種東西,必須暫時交出或放棄它,在“交出”或“放棄”的過程中,等待時機,創造條件,最後把它再奪回來。這種“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屢被後代兵家所推崇。

曆史小說《袁崇煥》中,談及“取予之道”,給人啟發,也令人感歎。袁崇煥是明末著名軍事家,官至兵部尚書。他屢次擊退清軍的進攻,戰功卓著,結果卻是含冤被殺。小說中說,遼東戰役時,袁崇煥曾想以暫時的妥協換取準備的時間。他認為,當軍事上準備不充分之時,暫時與外敵議和以爭取時間,曆史上不乏先例。漢高祖劉邦曾與匈奴議和,爭取時間來恢複、蓄養國力、兵力,等到漢武帝強盛時才大舉反擊;唐太宗李世民曾代父皇李淵做主,與突厥議和,等到兵馬齊備、軍隊訓練有素時,才派李靖北伐,大殺突厥犯敵。(順便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外國政治家、軍事家因某種需要而暫時妥協者也有實例。)同是妥協議和,秦檜與前金的議和同諸葛亮與孫權周瑜的議和,有著天壤之別:前者是屈膝投降,而後者是暫時退讓,這種妥協是為將來的進攻做策略上的準備,不可同日而語。然而,袁崇煥當時的委曲求全的妥協策略,難以讓人理解,其為社稷忍辱負重,行舉世嫌疑之事,實屬不易。

的確,有進攻必有退守,有衝突也應有妥協。大至軍國之重,小至家務瑣屑之爭,帶兵打仗,為官從政,做人處世,必要的妥協往往是不可少的。

小不忍,則亂大謀。對於一個血氣方剛的人來說,隱忍、妥協,有時並不意味著膽小、怯懦。含辱妥協,既要戰勝自我,消除受辱的複仇心理,又要戰勝別人,不顧世俗的猜疑、歧視,這又何嚐不是一種勇敢呢!

暫時的妥協,必要的妥協,的確是一種重要的為政之道、軍事之道、人生之道。大道通了,至於鄰裏糾紛、兄弟失和、夫妻鬥嘴之類的日常矛盾,便不難用“妥協”來化解了。學會妥協,學會放棄,實則是人生一大課題。

《菜根譚》中說:“經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此涉世一極安樂法。”妥協從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表相是以對方利益為重,實則是為自己的利益開道。以小步的退卻換取大踏步前進,何樂而不為呢?人生的算法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的事情。不合時宜的進,其實是在大踏步地後退;積極巧妙的退,卻有可能是實際意義上的前進。

做人智慧

學會妥協,意思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就是以一定的讓步換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表麵上看他是吃虧的,但實際上,他獲得的是更加長遠的利益。

扮豬吃虎的策略

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利害衝突。低調處世,不妨學學“扮豬吃虎”的詭計。

獵人要捉老虎,在無法力擒的時候,就裝扮成一隻豬玀,學豬叫,把老虎引出來,待走近時,出其不意,猝然向它襲擊。結果就能給老虎造成傷害,甚至要它的命。

所謂“扮豬”,即孫子所說的“藏於九地之下”,“吃虎”是“動於九天之上”。以此策略施於強勁的對頭,一樣可以使用。在其麵前,盡量把自己的鋒芒斂蔽,“若愚”到像豬一樣,表麵上百依百順,臉上展開微笑,嘴邊抹上豬油,裝出一副為奴為婢的卑躬樣子,使他對自己不起疑心,一旦到了時機成熟、有隙可乘之時,才一下子以閃電手段,把他結果了,這就是“扮豬吃虎”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