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聰明要講低調,大智若愚大巧若拙(1 / 3)

外表聰明隻是一種小聰明,這種人隻會將精明表現在外表上,處事斤斤計較,炫耀張揚,唯恐別人不知道自己的精明幹練。這樣做的結果是,讓周圍的人產生反感,甚至厭惡。真正的智者,遇事算大不算小,處事低調,為人豁達,做事有節適度。外表看上去愚笨糊塗,實則內裏心知肚明。如此,在與人相處時就會遊刃有餘。

做人何必太精明

該裝傻時就裝傻,如果人類一旦進入了一個“完全理性”的社會,也就沒有傻可裝了。到那時候,你就是有屠龍的本領也是巧而無用了。好在人類不可能進入完全理性的社會,如果當一切的一切都以模式化的方式運轉,不成了一台機器了嗎?

《史記?留侯世家》中有這樣的記載:

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隱居。一天,他在鎮東石橋上行走的時候,遇到一位白發蒼蒼、胡須長長、手拄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橋下去了,便叫張良去幫他撿起來。張良覺得很驚訝,心想:你算老幾呀?敢讓我幫你撿鞋子?於是便想揍這個人一頓。但見他年老體衰,而自己卻年輕力壯,便把自己的怒氣克製住了,走到橋下麵把鞋子給他撿了回來。

沒想到這個老人不僅沒有道謝,反而大大咧咧地伸出腳來說:“替我把鞋子穿上!”張良心裏大怒:這糟老頭子,我好心幫你把鞋撿回來了,你居然還得寸進尺,要我幫你把鞋穿上,實在是太過分了!

在張良要破口大罵的時候,又轉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撿起來了,幹脆好人做到底。於是他又默不作聲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張良的恭敬從命,贏得了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肯定。後來又經曆了幾次這樣的考驗,這位老人終於下定決心將自己用畢生心血注釋而成的《太公兵法》送給張良。

張良得到了這本曠世奇書以後,便日夜誦讀研究,後來成為滿腹韜略、智謀超群的漢代開國功臣。張良克製自己的不快,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窩囊,其實,這並不是一個人軟弱的表現。明知自己比老人身強力壯,處處禮讓,這既表現了對老人的尊重,也表現為對自身品格的完善。張良正是在不斷禮讓的過程中,磨礪了意誌,增長了智慧,最終成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的傑出軍事家、政治家。

從某種意義上講,真正的強者總是善於把自己的鋒芒隱藏起來,掌握一種外圓內方、綿裏藏針的待人處世技巧。讓別人的攻擊因為沒有著力點而不能發揮作用,反之自己隻需要輕輕一擊就可以使對手受到重創。

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待機而動。

在當今的社會中,各行各業之間都講究協作,尤其是企業和團隊組織裏麵,很多事情需要不同專長的人員一起合作才能達到目標。即使是羅納爾多踢足球,如果協作不好的話,同樣也會敗在球技不如他的人手上。換而言之,鋒芒外露的個性不但會傷害別人的自尊,還可能破壞單位的團結。因為鋒芒畢露的時間長了就會引起一些人的嫉妒,不願意同他合作:“既然他這麼能幹,讓他自己幹去吧。”

當然,做人要回避鋒芒並不是說完全不要顯示自己的才華。現代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有時候不顯示自己的才華是吃不上飯的。但千萬要記住的是,你可以展示才華但不要“炫耀”;你可以表現得很聰明,但也不要把別人都看成“傻子”。日本有一名撐高運動員曾經連續六年獲得世界冠軍,並且每年打破世界紀錄。後來,有記者問他打破世界紀錄的秘訣,他的答案讓所有人感到震驚又折服:“其實,我第一年拿冠軍的時候就能達到今天(第六年)的世界紀錄。我之所以能連續打破世界紀錄,隻是因為我懂得控製自己。”因此說,隻有懂得適當地回避鋒芒才是明智之舉。

唐先生是某名牌大學畢業的,他有著過硬的管理才能和遊刃有餘的公關能力,但有一個缺點:爭強好勝且易衝動。他畢業後分配到一個事業單位,他的領導是很愛才的,所以就把他的缺點暫時容忍下了。28歲他便被提拔為辦公室主任。半年後,他像許多南下尋夢者一樣,辭職南下“淘金”。

隨後,他被珠海市的一家中型合資企業聘請,負責公司的宣傳工作,當時他自己也這樣考慮:應該好好幹出一番事業來。剛進企業,他寫出來的文件頗受老總喜歡,老總多次當眾誇獎他。但半年後,跟他一起進來的兩個同事都得到了提升,而他卻仍然在原地踏步。於是,他心裏不免有了點不平衡。最後,他與人事部門的經理當麵發生了一些衝突。

他是這樣想的:“我是豁出去了,不成功,便走人。”衝撞之後,老總找他談話,意味深長地說:“小唐,請給我一個認識和了解你的機會。”老總準備再考察他一年半載,就把他提升為公司的公關部經理。年終薪資調整,他的工資翻了將近一番。這一變化帶來的成功和喜悅沒能維持多久,唐先生又有了新的不平衡,因為跟他一起進來的同事又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要麼升職,要麼跳槽。

他覺得耐心和等待是不會有什麼結果的,於是又變得任性孤傲。一次休息日公司通知他加班,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而嚴詞拒絕。如此消極怠工,天長日久,公司高層已經對他形成了極壞的印象。老總終於沒有信心再對他進行考驗了,從此有意地將他孤立。他自己漸漸覺得無趣,隻好主動辭職了。

縱使你才華橫溢,也要一步步向上攀。如果你顯露自己張狂的鋒芒,企圖一步登天,那麼,你將會摔得更重。一個成熟的職業人應該懂得把握自己,懂得不斷修整自己的做人處世技巧。

古語說得好:“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即使並不自滿,隻是才華橫溢,鋒芒畢露,別人也很容易去攻擊他,他當然就會受到損傷。因為其才華會使周圍的人相形見絀,黯然失色,所以,其越能幹,事情做得越完美,就越得罪人。也許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甚至百思不得其解,可事實就是如此。

所以,凡事不要那麼鋒芒畢露,咄咄逼人,使人家感覺需要你卻受到你的威懾。

要做到這一點,有時候就需要裝“傻”了。這就是“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明知故問,給別人一個表現的機會;明明知道他不如自己,也去向他請教。明明自己懂得很多,但表麵上一副什麼都不懂的樣子。有了這些,再加上人家冒犯了自己也不針鋒相對地去計較,不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樣就不會對他人構成威懾了。反過來,自己也就可以減少一些受人攻擊和中傷的機會。

因此,回避鋒芒,該裝傻時就裝傻,可以說是做人進退自如的好方法。

做人智慧

人之所以是高級動物,其中的一個原因就在於人有時候是非理性的。有的時候,“裝傻”未必不是行走於人際關係、減少爭論和非議的好方法。

小心聰明反被聰明誤

人在許多方麵不及動物。比奔跑之快不及馬,比力氣之大不及大象,比視力之遠不及空中的老鷹,比靈活不及水中的小魚,但人又能駕馭萬物,為萬物之靈長,這是為什麼呢?法國哲人帕斯卡說:“人隻不過是大自然中最柔弱的蘆葦,但他是會思想的蘆葦。”蘆葦極易受到風雨摧折,正如人人都難免要老病衰亡,但是人能夠思想,具有聰明智慧,由此而改變了一切。

人類的曆史,實際上就是人類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克服重重困難,不斷尋找最佳生活方式的曆史。和原始初民相比,今天的人類正享受著自己創造的文明:火藥的發明、電的發現、印刷術與電腦的創造,都給人類帶來了光明。人類插上了自己創造的翅膀,上可九天攬月,下可五洋捉鱉,可以棲居在現實和虛擬兩個世界當中。人類似乎變得越來越聰明了,並且也形成了這樣一種假相: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於是,難免不發出這樣的感歎:人是多麼神聖與偉大!他是天地玉成的精華,是大自然的精靈和主宰。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有的事人能夠做到,有的事人卻難以做到。這就是中國那句古話: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人過於依恃自己的聰明,則極容易聰明反被聰明誤,此時,這種聰明就會成為一種糊塗。

人有聰明和糊塗之分,同為聰明人,又有大聰明和小聰明之分;同為糊塗人,則又有真糊塗和假糊塗之分。糊塗往往給人以愚拙的印象。因為或智或愚對人一生的命運關係極大,所以人們大都以聰明為美,表現自己聰明的一麵,隱瞞自己笨拙的一麵。

有的人的確很“精”、很“聰明”,處處體現出一種實用主義的色彩,用得著你時,好話說盡,將人說得心花怒放,為他去服務,然而用過之後,就判若兩人。此類人的“精”,使人寒心。還有一種人的“精”,“勢利眼”得很,將人分成三六九等,對那些有權有勢的人,現在或將來自己“用得著”的人,就一副肉麻、諂媚樣,令人很不舒服。而對那些普通人或“用不著”的人,就一百個瞧不起,愛理不理的樣兒,讓他人有一種受侮辱、受損害的感覺。此種人自以為很“精”,其實很傻,因為他們的那種“勢利眼”和“看人頭”的處世方法實際上是在為自己尋找更多的“反對者”。所以亞裏士多德說:聰明人並不一味追求快樂,而是竭力避免不愉快。“勢利眼”者實質是為自己製造更多的“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