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聰明要講低調,大智若愚大巧若拙(2 / 3)

真正聰明的人卻不這樣做。他們信奉大智若愚、大巧無術,他們以大智若愚為美。聰明人幾乎都取大智若愚的方式來保護自我。嫉賢妒能,幾乎是人的本性,所以《莊子》中有一句話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選挺直的樹木來砍伐;水井也是湧出甘甜井水者先幹涸。人也如此。有一些才華橫溢的人,因為鋒芒太露而遭人暗算。《紅樓夢》中的王熙鳳正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還是中國那句千古名訓“大智若愚”為妙。

有時,糊塗一點,反而是一種聰明與智慧,甚至是一種大聰明和大智慧。真正的“精”者,既能明白他周圍所發生現象的是非曲直,也非常明白自己身上的弱點所在。他們善於與他人合作,善於吸收他人的優點來豐富自己、彌補自己的不足。他們從不用語言來顯示自己,總給人一種謙虛、實在的感覺。因而真正的“精”者,永遠是生機勃勃的,富於進取精神的。

清代畫家鄭板橋曾說:“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轉入糊塗更難。”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要做到聰明非常困難,一個人要做到糊塗也非常困難,而一個人由聰明升華到糊塗更是困難。可見,對比聰明,糊塗是更高層次的聰明。因為,這種糊塗不是真糊塗,而是不露痕跡的聰明。

在複雜的世界中,一個人如果能用糊塗的方式去生存,那他就能夠避免很多糾纏,達到一種逍遙的境界。

做人智慧

人人都喜歡聰明人,討厭的是自作聰明的人。真正的聰明,指的往往是一種做人的聰明。

假裝笨拙是一種生存策略

至巧不敵至拙。一個人說十句話,如果有九次都正確,人們往往不會稱讚你,因為隻要你有一句話說得不對,就會受到眾多的指責;一個人如果十個謀略有九次成功,人們往往也不會十分讚賞,因為如果有一次謀略失敗,人們就會紛紛批評起來。因此,君子寧可保持沉默,也千萬不要浮躁多言,寧可表現出來十分笨拙,也千萬不要自作聰明。

衛國人吳起是個十分善於用兵的人,他曾經為魯國國君出力。後來魯國遭到齊國的進攻,魯國國君特別想任用吳起為將軍,然而這時,有人偷偷告訴國君說吳起的妻子就是齊國人,如果任命他當將軍,魯國恐怕會很快滅亡。國君聽說後,就不敢用吳起,然而吳起一心想成功立業,於是殺了妻子,以此來表明他絕對不會去親附齊國。魯國國君看到以後,被吳起的誠意所打動,於是任命他當將軍,不久,魯國軍隊就把齊軍打得大敗。

吳起獲得勝利以後,遭到了一些人的嫉妒。這些人開始詆毀吳起。他們說吳起為人猜疑殘忍。說吳起很年輕的時候,本來家裏很是富有,但是他一心想當官,於是耗盡了家財去求官,最後什麼都沒有得到,家產也消耗殆盡。後來同鄉因為這個事情嘲笑他,他一生氣就殺了三十多人,然後逃跑了。他和母親分別的時候,放出了狠話,如果他做不到卿相,就絕對不會再回到衛國。後來他去拜曾子為師。不久,吳起的母親去世了,他都沒有回去奔喪。曾子因此特別看不起他,和他斷絕了師徒關係。他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來魯國,通過他所學的兵法來侍奉國君。國君一懷疑他,他就立即殺掉妻子來表明心跡,無非是想謀求一個職位。然而,魯國是個太小的國家,現在卻成了戰勝國,相信過不了多久,其他各國都會過來謀算魯國。而且魯國和衛國本來很友好,如果國君重用吳起,那麼必然和衛國結仇。魯國國君聽到這些話,逐漸開始疏遠吳起。

為此,吳起鬱鬱不得誌,於是跑到魏國去。魏王問大臣:“吳起究竟是個怎麼樣的人?”大臣回答說,吳起貪戀成名而且十分愛好女色,但是如果讓他去打仗,恐怕司馬穰苴都不會是他的對手。聽了這話,魏王決定起用吳起為主將。吳起果然不負魏王重托,攻打強大的秦國也能大獲全勝,奪得了五座城池。

吳起當主將的時候,和士兵同甘共苦,跟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飯,睡覺從來不鋪墊褥,行軍打仗也從來不乘車馬。有一次,有個士兵生了瘡,吳起親自為他吸吮。這件事被士兵的母親知道了,立馬放聲痛哭起來。有人很是不解,說你兒子不過是個小兵,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吮毒瘡,你為什麼這麼悲傷?那位母親說:“當年就是吳將軍替孩子的父親吸吮毒瘡,所以孩子的父親在戰場上隻知道向前衝,從來不知道逃跑,結果死在敵人手中。現在吳將軍又替兒子吸吮毒瘡,我都不知道他以後會死在什麼地方!”可見吳起是多麼的受士卒愛戴。魏王也因為吳起十分善於用兵打仗,而且特別廉潔,待人很是公平,於是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主要對抗秦國和韓國。

魏王死後,新的大王即位。剛開始的時候,新大王對吳起很是器重。但是有個叫公叔的人當了國相。公叔雖然娶了國君的女兒,但是他對吳起特別畏忌。公叔的侍從分析吳起的為人,認為吳起為人有骨氣又特別喜愛名譽和聲望,因此勸告公叔跟國君說吳起特別賢能,但魏國實在太小,又與強大的秦國接壤,吳起必然沒有長久留下的意思,國君必然會問這該怎麼辦。公叔可以建議大王用下嫁公主的辦法來試探吳起。如果吳起打算長期留在魏國,一定會十分開心地答應娶公主。如果他並沒有長久的打算,他肯定會推辭。然後公叔再找個機會請吳起到自己家中,故意讓妻子對自己大發雷霆,而且對自己很是鄙視。這樣吳起就會認為公主們都是這樣,肯定會有損他的威望,於是絕對不敢娶公主。公叔覺得這個辦法可行。於是依計而行,果然吳起見到公主如此刁蠻,很是委婉地謝絕了大王。於是大王對吳起產生了懷疑,吳起擔心因此而遭到禍害,於是離開了魏國,去了楚國。

楚王早就聽說吳起很是賢能。吳起一到楚國便被楚王任命為國相。吳起果斷地進行改革,而且製定了很多嚴格的法律,依法而行。這對那些肆意妄為的王公大臣來說,無疑是個重大的打擊,為他招來很多的怨恨。與此同時,他十分注重軍事力量,不但向南平定了百越,吞並了陳國和蔡國,而且還打退韓、趙、魏三國的聯合進攻,並且討伐了秦國。各國都對楚國的強大十分憂慮,楚國的一些人也對吳起十分嫉恨,但是由於有楚王的保護,吳起也能夠令行禁止,有很高的聲望。等到楚王一死,一些對吳起有仇的人就發動親信攻打吳起,吳起逃無可逃,隻得逃到楚王停屍的地方,趴在楚王的屍體上。於是,那幫人趁機用箭射殺吳起,但同時也射中了楚王的屍體。後來太子即位,將那些人統統誅殺,因此而被誅滅的有七十多家。

吳起在楚國的改革令行禁止,因此得罪了很多的人。如果吳起在楚國變法成功之後,在楚王去世之前及時身退,隱姓埋名,遠走他鄉,或許還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而不會被亂箭射死。當然吳起很是聰明,他臨死的時候還設計了一個圈套,最後讓他所有的仇人都賠上了性命。吳起可謂是聰明絕頂,他知道如何得到國君的信任,他知道如何得到士卒的擁護,他也知道如何才能建立一個軍事大國。他對外用兵,很少有吃敗仗的時候。他也遇到了十分善待他的國君,但為什麼他不得善終呢?原因就在於他太聰明了。殊不知至巧不敵至拙,他如果表現得十分地笨拙,肯定會麻痹很多仇敵,也不會遭到如此攻擊。

學會表現笨拙,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表現太優秀的人容易受到攻擊。

做人智慧

“大巧若拙”是老子的哲學思想,老子認為,真正聰明的人表麵看起來反而很笨拙,從不炫耀自己。但是在生活中,有時還需要裝笨,以減少他人對自己的非議。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字麵上的意思是指真正有智慧之人表麵都顯得很愚笨。史書上記載,孔子去訪問老子,老子對孔子說:“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這句話的意思是指那些才華橫溢的人,外表上看與愚魯笨拙的普通人毫無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