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二字,往往讓人欲罷不能。然而,一旦一個人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出了大名,伴隨而來的不僅僅是讚譽與鼓勵,少不得還有別人的挖苦、諷刺,乃至嫉妒。古往今來,不知道有多少人因為“功高震主”而丟了性命。
越是功勞大,越容易受到別人的猜忌,所以越是要保持低調。
放棄名利有多難
《清代皇帝秘史》中記述乾隆下江南時,來到江蘇鎮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百舸爭流,不禁興致大發,隨口問一個老和尚:“你在這裏住了幾十年,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說:“我隻看到兩隻船。一隻為名,一隻為利。”一語道破天機。
人之所以會煩惱,一個原因就在於人人皆存名利之心。“名”和“利”具有極大的誘惑力,名利欲常使人喪失理智,神魂顛倒。俗話說,“世界上莫如人欲險。”如果抵製不了名利的誘惑,很容易將自己拉入萬劫不複的深淵。
置人生的意義於不顧,將追名逐利誤作為獲取幸福的過程,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雖然幾乎人人明了名利乃身外之物,不能過於追求,可難得幾人能淡泊名利,超然於此。
明成化年間,兵部左侍郎李震已三年孝滿,久盼能升至兵部尚書,恰好這時兵部尚書白圭被免職,機會難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親家、刑部尚書項忠接任。滿懷希望的李震大為不滿,對他的親家埋怨說:“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鑽到此處?”過了些天,李震腦後生了個瘡,仍盡力上朝參拜,同僚們戲語說:“腦後生瘡因轉項。”(意指項忠從刑部轉官而來。)李震回答說:“心中謀事不知疼。”他仍然汲汲於功名,不死其心。
在生活中,如同李震一般在官場上鑽營的人又何止少數?人人都需要上進心,然而一心向上爬隻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名利,甚至不惜喪失原則,這就為人所鄙視了。
與李震這種人相比,居功不傲、名重不詡的人總會得到曆史的青睞。
東漢時期的中興名將馮異被人譽為大樹將軍。他作戰勇敢,常常一馬當先;他善於謀略,能夠料敵於先,出其不意;他治軍嚴明,關心百姓,為東漢建立了卓越的功勳。同時他沉穩內斂,對上恭謹,對平輩謙虛,對下溫和,為人謙退,從不居功自傲,不愧為一代良將。
馮異為人謙遜有禮,在與其他將領在路上相遇,都引車避道,而且他本來就有統率正規部隊和治理郡縣的才能與素養,又具備良好的作風,他率領的部隊整齊,進止皆有章法,所以他很快就成為劉秀全軍的模範,因此,劉秀把他視作心腹之臣。
馮異屢立赫赫戰功。然而,每當劉秀對部下論功行賞的時候,馮異總是獨自躲到一旁,隻字不提自己的殺敵軍功,而是獨自一人坐在大樹下默默無言地思考戰鬥的經驗教訓。
後來,劉秀準備把收集的散卒分配給諸將。結果,兵士們都踴躍地報名自願歸“大樹將軍”麾下。他們認為“大樹將軍”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把功勞歸於將士群眾,所以都願意歸附於他。
不重功名的人為人推崇,卻難為人效仿。為了“名利”二字,福建省周寧縣原縣委書記林龍曾作驚世之論:“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河北省國稅局原局長李真叫囂:“我的官越做越大,你的錢越掙越多。”結果呢?二人最終為“名利”賠上了餘生。
元好問有詩雲:“名場奔走競官榮,一紙除書誤半生。笑向槐花問前事,為君忙了竟何成?”雖然人人難以做到放棄名利之心,但是應該對名利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做人智慧
人們隻看到名利的光鮮亮麗,卻忽視了名利背後的陰暗醜陋。當人們以一顆淡泊之心看待名利時,就不會對名利頂禮膜拜了。
盛名是一種負擔
一個乞丐在路邊乞討,有一個人對他很是同情,每天都給這個乞丐一百塊錢,乞丐開始十分感激,後來,每回見到這個人就知道錢來了。這樣的日子持續了一個月。一個月後,這個人不來了,乞丐對此很生氣。又這樣過了幾個月,乞丐看到了這個人,於是跑過去問他這些天跑到什麼地方去了,怎麼不過來給他錢?這個人說他最近結婚了,經濟上有些拮據,所以沒有給他錢。乞丐一聽,很是生氣,大聲說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錢去養老婆?”
人在不知不覺中會養成這種依賴的心態,可能他們還覺得自己理直氣壯,理所當然,而別人卻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負擔。因此,對於富有的人來說,固然可以通過做善事來表達自己的愛心,但是一定不要讓別人過於依賴自己,否則自己會陷入到一個怪圈當中,倒不如當初就不給。富裕的人應該避免擁有盛名,一個人太富容易招禍,而不是招福。
有才華的人也要避免擁有盛名。擁有盛名的才子才女們要不斷花費大量的時間到無用的事情上去,而且還容易才華枯竭。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並沒有左擁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為冷冷清清,他才能靜下心來思考。擁有盛名的人周圍往往熱鬧非凡,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難安靜下來思考自己的事情。他們隻有不停地應付別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憊,根本就沒有認真思考的時間了。很多文學家在出名以後就很少有傑出的作品產生,雖然有他們的思維定型的原因,但他們沒有時間去改變思維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盛名是不應該背負的,擁有盛名的人往往過得並不如意,原因就在於盛名給他們帶來了很多負擔。人的處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態決定的,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還是要下來的,爬得太高,在自己心態不平和的情況下,一旦跌落下來,會摔得很重。如果一個人背上了盛名,就應該學會低調。
名聲是把雙刃劍,你用它裝點自己的時候,同時也是在給自己埋下隱患。有人說過,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人不是那種譽滿天下的人,而是那種榮譽毀譽都滿天下的人。所有人都說你好,你擁有個好名聲,不見得你很偉大,而有的人對你崇敬有加,有的人對你恨之入骨,或許你才是個偉大的人。
人如果有一種泰然處世的心態,就會對盛名避而遠之。
做人智慧
文學上有一種說法叫做“捧殺”,意指過分地誇獎或吹捧,使人驕傲自滿、停滯退步甚至導致墮落、失敗。當別人總是給你戴高帽的時候,你就要小心能否承受其重。
功高蓋主,反累其身
呂不韋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巨額家產。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過了兩年,昭王立安國君為太子。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而安國君有個非常寵愛的妃子,被立為正夫人,稱之為華陽夫人,但華陽夫人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兒子名叫子楚,被作為秦國的人質派到趙國。由於秦國多次攻打趙國,趙國對子楚也不以禮相待。
子楚在趙國生活十分困窘,很不得意。呂不韋到趙國都城邯鄲做買賣,結識了子楚。他明白,子楚肯定是因為不被喜愛才被送往趙國做人質。按照一般的商人思維,對這樣的人投資是毫無價值的,頂多給他一點好處,也許他哪天撞上了好運,僥幸回到秦國去,當了一路諸侯,以後見麵也可以給點照應。但是呂不韋並不這樣看,他覺得子楚最大的政治優勢就是他的父親是太子安國君,雖然安國君有眾多子女,子楚又不被喜歡,但是他畢竟是安國君的親生兒子,他是有希望成為秦王的。這就是這個人最大的投資價值。呂不韋於是問父親:“耕田之利多少倍?”父親答道:“十倍。”呂不韋再問:“珠玉之利多少倍?”父親答道:“一百倍。”呂不韋接著問:“如果立主定國,那麼利益又是幾倍?”父親很驚異地說:“如果能這樣,利益當然是無數倍。”於是呂不韋認定子楚奇貨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