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一種對自己生命負責的生活態度,當一個人在自己應做與該做的事物之中拚了全力,他的成就自然而然就會顯現出來。
做人智慧
正如居裏夫人不是為了偉大,才去做偉大的事;偉大的人不是為了名利,才去做能給他們帶來名利的事。偉大的人能夠將名利統統拋開,這更加成就了他們的偉大。
功名皆為身後事
在歲月的長河中,在曆史的篇章中,有許多人被視為偉人。他們崇高的人格,偉大的功績,使人類牢牢記住他們的名字。他們深邃的目光,深刻而崇高的思想與風範氣質,超越常人,達到眾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在人類的社會中,他們如同夜空中燦爛的群星,在黑暗中閃爍著神聖、耀眼的光芒。在美國,就有這樣一個被無數人景仰並且載入史冊的偉人,他就是喬治?華盛頓。
在孩提時代,華盛頓就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生來就正直誠實,辦事極為公道,這與他受到修養極好的父親在道德上對他的熏陶有關。他渴望著成為一名馳騁疆場、威風凜凜的勇敢軍人,報效國家和人民。在他的同學中,他總是領導者。
1748年,英法兩國為了爭奪在北美的領地和利益而發生衝突,雙方都開始備戰。這也為華盛頓提供了走入軍界的機會。那一年,他19歲。
在數年的戰爭中,華盛頓處事謹慎,富於進取精神,有忍耐力,更有魄力。在每次戰鬥中,他都騎著自己的白馬衝鋒陷陣。他用實際行動贏得了身邊人的崇拜和信任。
美國獨立戰爭勝利以後,人們希望有一個獨攬大權的人物來接管政府。在人們眼裏,華盛頓就是這樣一個人。軍中也有這樣的意願,甚至有軍官上書要求他做皇帝。但是華盛頓並不想當皇帝,他從不對名利動心,他追求的是得到廣大人民的尊敬,他是一個視榮譽重於生命本身的人,有著強烈的共和思想。因此他在向大陸會議索要獨立自主的權力時,多次重申,一旦戰爭結束,他將解甲歸田,化劍為犁。他不願為了一頂金燦燦的皇冠,為了個人的野心而使美國在剛剛擺脫英國的殖民地統治後又重新陷入內戰之中。
和平終於來臨了,1783年3月下旬,英美簽署和平協議。4月19日,曆時8年的北美獨立戰爭結束。華盛頓時年51歲,他辭去軍職,向部隊告別。麵對昔日生死與共的戰友,他激動不已,與他們斟酒告別。人們熱淚盈眶紛紛與他擁抱,最後為了不使自己過於激動,他一句話也沒有說,淚流滿麵地徑直離去。在費城,他與財政部的審計人員一起核查了他在整個戰爭過程中的開支,賬目清晰準確,他甚至還補貼進去許多自己的錢。
辭職後的他回到了家,回到了自己的農場,過上了平靜的生活。
華盛頓的辭職樹立了一個影響深遠的先例,讓人主動放棄權力是不可思議的,對於一個能隨其心願擔任任何職務的人而言,這就更令人稱奇。
浮生一世,短短幾十年,總有一天連生命都不得不放棄,還有什麼看不開的呢?懂得放棄的人往往要比一味追求的人得到的更多些,也更放鬆些和快樂些。人生的路很寬,為官為民,有錢沒錢,一樣可以活得有滋有味,隻不過各有各的活法而已。民有民的樂,官有官的憂;窮有窮的喜,富有富的悲,此皆隨個人與環境的不同而變化,我們真的沒有必要處心積慮地去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
當然,平常心並不是尋常人都具有的,它是經曆磨難、挫折後的一種心靈上的感悟,一種精神上的升華。“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紅塵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動,名利皆你我所欲,又怎能不憂不懼、不喜不悲呢?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的人窮盡一生追名逐利,更不會有那麼多的人失意落魄、心灰意冷了。隻有做到了寵辱不驚,去留無意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方能達觀進取,笑看人生。
在這一點上,我們不妨學學華盛頓。
做人智慧
取得成就後還能保持低調,這是一種智慧。要時刻記得,你取得什麼樣的功勞,最終是由他人所評價的。
居功不傲,保全其身
據《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魯國與齊國作戰,魯軍大敗,作為統帥之一的孟之反留在後麵掩護大軍撤退。當大家都安全撤回而迎接他最後到達時,他卻故意鞭打著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而是我的馬跑不快呀!”
孔子曾經稱讚他不自誇的謙遜精神。
其實,孟之反不自誇,謙遜隻是原因之一。原因之二還在於他不居功,這體現了一個人的修養。在人際關係複雜的環境下,不居功自傲的確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正因為孟之反將軍有這樣高深的修養,所以就連聖人也對他大加讚賞。
在曆史上,邀功請賞而為上司所忌恨的例子比比皆是。即使居功不傲,有時也會成為上司的眼中釘。
比如劉邦成功之後,他就大肆殺戮功臣,給那些功高蓋主者上了血腥的一課。比起劉邦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還有朱元璋。
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後,便開始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唯有徐達得以幸免。
在朱明王朝的創建過程中,徐達開辟江漢流域,掃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卷中原,聲勢威名直達塞外,先後降伏王公俘獲將領,不計其數。但他不因功自傲,在皇帝麵前尤其恭敬謹慎。朱元璋經常召見徐達,設宴歡飲,每每以“布衣兄弟”相稱,而徐達總是謙虛謹慎,小心應對,不敢越君臣之尊卑秩序。
盡管徐達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恭慎有加,但仍然未能免除朱元璋對他的懷疑和猜忌。給事中陳汶輝在一個奏疏中曾提到“劉基、徐達之見猜”,說:“視蕭何、韓信,其危疑相去幾何哉?”朱元璋在為徐達撰寫的神道碑中,也承認自己曾因所謂“太陰數犯上將”的星象而“惡之”。但是不管朱元璋如何猜忌,徐達畢竟在政治上忠誠不二,經濟上不貪不占,生活上十分檢點,沒有任何把柄可抓,從而避免了“走狗烹”的厄運。
有功勞對自己未必就是好事,“功高震主”者往往都沒有好下場,如韓信。唯有居功不傲者,才能保全其身。
曾國藩為清王朝的苟延殘喘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仍提醒自己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居功自傲,必須盡力淡化自己頭上的光環。例如,他主動上書,把功勞歸之於先帝、太後和朝廷,歸之於協同作戰的友軍。同時,他動員牢騷滿腹的九弟辭職回家養病,並大量裁減“湘軍”,收買士人,堵住士人之口。就這樣,曾國藩及其所代表的湘軍集團,較為平安地度過了表麵風光、內裏危機四伏的政治險灘。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功勞被肯定,他人的肯定會助長自己的虛榮心、名利心、驕橫之心。無論何時,我們一定要學會認清自己的位置,學會居功不傲,方能得以常勝。
做人智慧
有功而不居功自傲,是一種謙卑的態度,常人難以做到。若能學到徐達、曾國藩等人的智慧,不僅可以馳騁疆場,還能夠全身而退,一生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