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成就要講低調,樂不可極樂極生悲(2 / 3)

格蘭特將軍把一場決定最後命運的大勝利,歸功於天氣和命運,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終沒有讓理智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沒。曾經有人說:“愈是不喜歡接受別人讚譽的人,愈是表示他知道自己的成功是微不足道的。”

假使你常常為芝麻小事而得意忘形,自己拍自己的肩膀,把它當做一樁了不得的事情,那你無異是在欺騙自己,就像那些被魔術欺騙了的觀眾一樣。從此你將走上失敗之路,因為你早已沒有自知之明,盲人騎著瞎馬亂闖,怎麼會有成功的希望呢?

歐洲有一句著名格言:“愈是喜歡受人誇獎的人,愈是沒有本領的人。”反之,我們也可以說:“愈是有本領的人,愈是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誇獎。”

做人智慧

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即使不自我吹噓,自我炫耀,他的成就也會為人所知道。

自滿是前進的羈絆

做人要保持低調。有時候這種低調就是指取得成就後不自滿,不停下腳步。無論身處何地,都應該保持平淡。

明朝末年,國家衰敗,很多地方都困苦不堪,陝北農民尤其困苦,遭受到了嚴重的災荒,可官府卻不顧百姓的死活催逼交糧納賦。最後走投無路的農民忍無可忍,紛紛起義。此時李自成也揭竿而起,率領自己的軍隊去投奔“闖王”高迎祥。由於李自成有勇有謀,屢建戰功,受到了高迎祥的器重。

沒過幾年,高迎祥被殺,李自成被部將擁戴為“闖王”。前期起義軍到處碰壁,在潼關更是遭到官軍伏擊,損失慘重。李自成僅帶領十八騎突圍,在商洛山的崇山峻嶺之中藏身。過了幾年,他重新積蓄了力量,率領軍隊進入河南。當時河南大旱,天災連連,李自成便順應民心地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了農民的支持。當時有首歌謠是這樣唱的:“吃他娘,穿他娘,吃穿不盡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可見當時李自成的政策是多麼受歡迎。很快李自成的部隊就發展壯大起來,達到了百萬之眾,一躍成為明末起義軍的主力。後來李自成在襄陽建立了政權,被稱為新順王。不久在汝州大敗官軍,乘勝進占西安。然後李自成又建立了大順政權。實力壯大的他立即率軍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最後隻得自縊身亡,明朝被徹底推翻。

到了北京以後,李自成十分驕傲自滿,失去了應有的警惕。他對將領和士兵奸淫擄掠的事情十分放縱,自己也坐在龍椅上起不來。出於一種天然的仇恨,農民軍勒令明朝舊官員將自己的家產作為起義軍的軍餉,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主持這件事情。正是這個劉宗敏在向吳三桂父親吳襄追討家產時,發現吳三桂最寵愛的歌女陳圓圓十分貌美,便強行搶來據為己有。但他沒有想到,吳三桂當時是明朝的總兵,正率領明軍駐紮在山海關一線,此時農民軍要想站穩腳跟,必須依仗吳三桂的力量。吳三桂當時還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後來聽說自己的父親被抓,家產也被抄奪,甚至連自己的寵姬也保護不了,於是十分憤怒,命令手下的將領全部換上白衣白甲,為思宗皇帝朱由檢戴孝,同時還和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接洽,請求清軍給予支援。後來在山海關,農民軍慘遭失敗,李自成隻好退出北京,四處轉戰,最後死在地主武裝手中。

當初進入河南時,李自成能夠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深受老百姓歡迎,而且他能夠約束下屬,製止他們四處搶掠,這也使得李自成深得民心。但是進入北京以後,李自成認為江山穩固,可以安穩坐天下了,便放鬆了對自己和將士的要求。他驕傲了,認為可以君臨天下,原明朝的將領應該向他投降,畢竟他已經占領了都城。他也確實派人去向吳三桂等人招降,然而在招降的過程中,他又放縱將士在北京城肆意妄為,最後傷了吳三桂的父親,奪了吳三桂的愛妾,為自己的失敗留下了伏筆。

無論取得多大成就,一定要保持低調。一旦驕傲,災禍就會降臨。有人認為謙虛的人往往是弱者,這大錯特錯。人必須學會謙虛。往往不懂謙虛的人才是弱者,而強者一般都是非常謙虛的。

做人智慧

《尚書?大禹謨》說“滿招損,謙受益”,這已被人們奉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謙虛的人最終會得眾人的肯定。

凡事有“度”,樂極生悲

“樂極生悲”的典故出自司馬遷《滑稽列傳》:

戰國時期,齊威王是個喜歡徹夜飲酒的君王。有一年楚軍進攻齊國,他連忙派使節淳於髡去趙國求救。淳於髡果然不辜負齊王重托,從趙國請來10萬大軍,嚇退了楚軍。齊威王十分高興,立刻擺宴請淳於髡喝酒。齊王高興地問淳於髡:“先生喝多少酒才會醉?”淳於髡一看這架勢,知道齊王又要徹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於是他回答道:“我喝一鬥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齊王不解其意,淳於髡解釋道:“酒極則亂,樂極則悲(喝酒到了極點,就會酒醉而亂了禮節,人快樂到了極點,就要發生悲傷之事)。”齊威王聽了淳於髡這番話,說:“好!你說得太好了。”從此就不再通夜喝酒。

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能超過一定限度,否則將走向反麵。

樂極生悲的事情,從古到今都有發生。清代小說家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中有一個範進中舉的故事:範進老來中舉,結果由於興奮過度,整個人變得瘋瘋癲癲,最後還是他的嶽父胡屠戶一巴掌才把他打得清醒過來。

從生理上講,過度強烈的興奮,如果超越了正常的生理限度,就會引起生理機能紊亂而導致病變。從哲學的角度看,物極必反,即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時,必然會轉為自身的對立麵,故而有“否極泰來”、“樂極生悲”之說。如果你取得了一點成就,便毫無顧忌地張揚慶祝,毫無節製,勢必會受到嫉妒者、猜忌者的怨恨,勢必要讓你的快樂不能長久。

明末清初時候,杭州有個叫常樂的秀才,年已三十,屢試不第。因為家中十分貧窮,於是靠賣字畫為生。有時候字畫賣不出去,隻得沿街行乞。

一年冬天的夜晚,天寒地凍,冷風刺骨。常樂的字畫一直沒賣出去,又沒有乞討到多少東西,身上衣衫單薄,一直凍得直打哆嗦,正好路過一座石橋,他就鑽到橋洞下避風。橋洞下有一堆剛熄了火還在冒著青煙的灰堆,散發出一股熱氣。常樂喜出望外,把凍僵的雙手插進灰堆,身子立刻暖和起來。他高興得自言自語:“滿足乎?滿足也哉!常樂我知足者矣!”

常樂的自言自語正好被一位告老還鄉的府台大人聽到了。府台大人心想:我在官場多年,爾虞我詐,貪得無厭者多也,讚歎滿足、知足的倒是極少,便下馬去看這個知足之人。府台問他這麼冷的天氣,為何在此詠誦“知足”。常樂當即吟詩一首作答——十年寒窗苦讀書,名不聞來功不就。家境貧寒無奢求,天寒見灰亦知足!這番“知足常樂”的精神讓府台十分感動,便聘他做塾師教膝下的一對子女讀書,常樂自是十分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