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才幹要講低調,直木遭伐水滿則溢(1 / 3)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意思是,凡事都爭強好勝的人,容易成為別人攻擊的對象。生活中,人們多少都會有嫉妒心,看到比自己強的人,心裏難免會產生不平衡,進而無端生惡。所以,光有才幹還不行,還要有明哲保身的智慧,方能成就自己的事業。

恃才傲物是做人大忌

在我們的身邊,總會有這樣一些人,他們讀了幾本書,就自以為才高八鬥,學富五車,無人可比,於是就自覺或不自覺地傲慢自恃起來。換句話說,他們不知天外有天,不知道自己的斤兩,屬於另一種無知。

還有一些人,他們確實有才華, 但是當他們取得了一點成就,就被成就衝昏了頭腦,忽視身邊人的幫助支持,看不起別人取得的成績。這種恃才傲物,是一種自私的表現,他們不懂得分享,不懂得謙卑,必然要為自己的狂妄吃下苦果。

《三國演義》中的禰衡是一個恃才傲物的典型。禰衡少年時代就表現出過人的才氣,記憶力非常好,過目不忘,善寫文章,長於辯論。但是,他的壞脾氣似乎也是天生的,急躁、傲慢、怪誕,動不動就開口罵人,因而得罪了不少人。這麼一個人物,又生活在天下動亂、軍閥割據的東漢末年,所以他的悲劇命運也就注定了。

建安初年,漢獻帝把都城遷到了許都(今許昌)。為了尋求發展的機會,禰衡從荊州來到人文薈萃的許都後,為求進用,曾寫好了一封自薦書,打算毛遂自薦。但因為看不起任何人,結果自薦書裝在口袋裏,字跡都磨損得看不清楚了,也沒派上用場。

當時許都是東漢王朝的都城,名流雲集,人才濟濟,當世名士有很多都集中在這裏,但自視甚高的禰衡一個也看不上眼。有人勸他結交司馬朗,他卻很刻薄地挖苦說:“我怎麼能跟殺豬賣酒的人在一起!”又勸他參拜尚書令荀彧和蕩寇將軍趙稚長,他回答道:“荀某白長了一副好相貌,如果吊喪,可借他的麵孔用一下;趙某是酒囊飯袋,隻好叫他去監廚請客。”後來,禰衡終於結交了兩位朋友,一位是孔子的後代孔融,另一位是官宦子弟楊修。可能是才氣學問相當並且氣味相投的原因,他們三位不僅比較談得來,而且相互之間還曾有過肉麻的吹捧,如孔融稱禰衡是“顏回不死”,禰衡稱孔融是“仲尼複生”。

孔融於是把禰衡推薦給曹操,希望曹操能夠任用禰衡。

誰知禰衡卻不領情,他不但托病不見曹操,而且出言不遜,把曹操臭罵了一頓。

曹操正當招攬人才的時候,比較注意自己的言行和形象,盡量保持寬容愛才的姿態,因此雖然惱怒,也不好加害。曹操知道禰衡善擊鼓,一日大宴賓客,曹操讓禰衡擊鼓助興,想借此羞辱禰衡。沒想到這個禰衡在換裝束的時候,當著眾賓客的麵把衣服脫得精光,而且演奏了一曲《漁陽三撾》,章節悲壯,如罵如諷,使賓主討了場大沒趣。曹操對孔融說:“禰衡這個小子,我要殺他,不過像宰一隻麻雀或老鼠一樣罷了!隻是想到此人一向有些虛名,殺了他,遠近的人會說我無容人之量。”於是曹操想了個借刀殺人的法子,把禰衡送給荊州牧劉表。

劉表及荊州人士早就知道禰衡的大名,對他的才學十分佩服,所以對他並不歧視,相反還禮節周到,把他奉為上賓。劉表讓禰衡掌管文書,“文章言議,非衡不定”,也就是說荊州官府所有的文件材料,都要請禰衡過目審定,在工作上可以說對他放手使用,十分信任。但禰衡這個才子的致命弱點就是目空一切。有一次他外出,剛好有份文件要馬上起草,劉表於是叫來其他秘書,讓他們共同起草。這些秘書們“極其才思”,好不容易把文件寫好了,誰知禰衡一回來,拿起文件草草看了一下,就說寫得太臭,然後把它撕得粉碎,擲於地下,接著他便要來紙筆,手不停揮地重新寫了一篇交給劉表。他寫的這份文件因“辭義可觀”,甚得劉表好感,但卻招致其他人的憤恨。他不但經常說其他秘書的壞話,而且漸漸地連劉表也不放在眼裏,說起話來總是隱含譏刺。劉表本來就心胸狹窄,自然不能容忍禰衡的放肆和無禮。但他也不願擔惡名,就把禰衡打發到江夏太守黃祖那裏去了。

劉表把禰衡轉送給黃祖,是因為他知道黃祖性情暴躁,其用意顯然也是借刀殺人。禰衡初到江夏,黃祖對他也很優待,也讓他做秘書,負責文件起草。禰衡開頭頗為賣力,工作幹得相當不錯,凡經他起草的文稿,“輕重疏密,各得體宜”,不僅寫得十分得體,而且許多話是黃祖想說而說不出的,因而甚得黃祖愛賞。有一次,黃祖看了禰衡起草的文件材料,拉著他的手說:“處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

禰衡的狂狷之氣並未所收斂。有一次黃祖在戰船上設宴,禰衡的老毛病又犯了,竟當著眾賓客的麵,盡說些刻薄無禮的話。黃祖嗬斥他,他還罵黃祖:“死老頭,你少囉嗦!”當著這麼多人的麵,黃祖哪能忍下這口氣,於是命人把禰衡拖走,吩咐將他狠狠地杖打一頓。禰衡還是怒罵不已,黃祖於是下令把他殺掉。黃祖手下的人對禰衡早就憋了一肚子氣,得到命令,黃祖的主簿(也是秘書)便立時把他殺了。時為建安元年(公元196年),禰衡僅二十六歲。

禰衡太傲慢了,而且正如顏之推所說的,是一種“誕傲”,即不合情理、荒唐的傲慢,這也讓他的死成為人們意料之中的事。他如果能夠收斂些傲氣,有點容人之量,在態度上肯讓人,在言辭上肯饒人,就不至於落得如此下場。

古人處世,講究韜光養晦,而以恃才傲物為大忌。“才宜顯不宜隱,才可恃不可傲。”虛己下人,取長補短,才可以在有限的人生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做人智慧

有才華不等於有智慧,有才華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功。做人要戒除恃才傲物的弱點,以一種平靜的姿態待人處世,這樣你的才華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過於優秀招人嫉妒

清代著名詩人鄭板橋曾經寫過這樣的話,“但願生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意思是希望自己的兒子不要顯得過於聰明,即便是很優秀,也希望他能夠收斂光芒,這樣可以盡量避免遭遇災禍,坐到很高的位置。

秦國攻打楚國的時候,王翦為大將,統帥全國所有的兵力。但是王翦大軍出發沒有多遠,他就命令人回去找秦王嬴政討封賞。部將們疑惑不解。王翦解釋說,現在他率領的是秦國所有的兵力,秦王很難放心,如果秦王不放心,這場仗就很難打贏。

向秦王討封賞,秦王就會以為他是個有得失心的人,自然不會有拿全國軍隊反戈一擊的野心,這樣才能使秦王放心地將軍隊交給他,才能平定楚國。

像王翦這樣的大將遇到秦王嬴政這樣雄才偉略的國君時,都不免要裝作糊塗,可見要取得國君的信任有多難。當時朝廷中一定有人妒忌王翦,怕他得勝歸來位置會遠遠高於自己,必然會向秦王進讒言。這種情況下,如果王翦隻是一味地以軍事為重,不懂得周旋之道,可能就真的會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過於優秀的人容易遭到別人的嫉妒。而有嫉妒心的人是很容易發現別人的缺點的。更何況這個世界上沒有完人,優點越突出,缺點也往往越突出。

過於優秀的人往往不能合群,因為大家不願意和過於優秀聰明的人在一起,他們沒有一種欣賞的眼光,而且有一種自卑的心理。過於優秀的人往往會很孤單。試想,如果別人與你相比處處不如你,他自然不願意和你站在一起。這還沒有算那些有嫉妒心的人,他們的破壞力是驚人的。

有些道理是再明顯不過的,但是人們總是視而不見。可能人們自己沒有意識到,但是確實存在這樣的現象:人們往往對強者的毀滅有一種幸災樂禍的態度,而對弱者總是無節製地同情。正是這種心態的作怪,要求人們必須學會收斂自己的光芒。

做人智慧

嫉妒心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時不在。鋒芒畢露的人,在嫉妒者麵前仿佛就是一個活靶,勢必會成為攻擊的目標。所以,做人要懂得收斂。

真正有才華的人不會自以為是

《孟子》中有兩句話:將軍不敢騎白馬,亡人不敢夜揭燭。它的主旨是:不要過於引人注目,否則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

越是鋒利的寶刀,越不可輕易出鞘,如果自恃削鐵如泥而不善加保護,不但鋒芒會被磨損,更容易惹出禍患。所以越是有才華的人,如果不會自我保護就會使才華過早地埋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