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才幹要講低調,直木遭伐水滿則溢(3 / 3)

逞能好強並非真的有才

曆史一再證明,凡是逞能好強的人都是胸無大誌、腹無大才之人,頭腦裏缺少知識的武裝,或者一知半解,隻能靠逞能好強和盛氣淩人來彌補胸腹的空虛。北大講師教導學生,學必紮紮實實,用必不顯其能。在知識和學識麵前,決不可以不懂裝懂,不會裝會。知識和學識不是用於逞能好強的武器,而是追求成功、實現人生價值的輔助工具。如果把知識和學識用於逞能好強上,到頭來隻能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逞能好強,不甘示弱,把自己表現得比別人更聰明能幹是人的本性,特別是在領導和異性麵前,一些人就會不由自主地逞能於人,沾沾自喜地顯示自己的本事,以便引起別人的重視,並從中撈取些許的讚美和好處,以滿足打壓別人、抬高自己的虛榮心。逞能好強是膚淺的表現,逞能好強的結果是樹敵於人,引起更多人的戒備和防範,甚至於成為別人攻擊的對象,實在是得不償失。一個真正有本事的人是不屑於這種把戲的,並把這種把戲斥為“無聊”。所謂真人不露相,露相不是真人。越是有真本事的人,往往越是性格內斂,不事張揚,不聲不響,默默無聞,把真本事用於追求人生的成功上。這樣創造出來的成功才更讓人口服心服。

有個北大教授這樣對學生說:“人生不是戰場,不是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相互廝殺的戰場。”人生不是角鬥場,更不是戰場,為什麼不能有一種“流水不爭先”的大度,非得逞能好強,老是想著勝敗?在逞能好強的爭鬥中,僅僅暫時地壓製了對方,卻因此失去了做人應有的德行,留下了做人品性不佳的惡名,用一時的痛快換來一世的罵名。

“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在文章中感歎自己運氣不好,命運多舛。其實之所以如此,與他喜歡在上司麵前逞能有很大關係。當時,年紀輕輕的他就已經名聲顯赫,唐高宗的幾個兒子都爭相結交他,打算把他請進自己的王府。後來經高宗批準,他進了剛剛被封為沛王的李賢府中,擔任修撰工作,並擔當指導老師和謀士的角色,深得沛王信任。當時皇宮裏盛行鬥雞的遊戲,沛王也是一名酷愛鬥雞的人。他花大價錢養了一隻毛色鮮美、體壯性烈的公雞,多次在比賽中大獲全勝,深得寵愛。但這隻公雞卻屢屢戰敗於英王李顯的“雞王”。英王非常得意,而沛王卻感到很傷麵子。年輕氣盛的王勃當即產生了創作的衝動,提筆寫就了一篇《檄英王雞》,當場吟誦,博得了眾人的陣陣笑聲。後來被高宗發現,高宗讀後勃然大怒,斥責說:“如此莊重的文體竟然以兒戲出之,表麵是檄雞之文,實則挑撥兄弟不和,如此狂徒豈能留在王府?”於是,下令免去王勃官職,並逐出王府。

王勃的聰明隻能算作小聰明,算不得大聰明。他用這種小聰明去博取主子的歡心,卻沒想到得罪了更大的主子。免去他的職務算是高宗對他仁愛有加,如果遇上暴君,不砍了他的腦袋才怪呢。

朱思明畢業於2003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06年獲得碩士學位,現任出版社編輯。朱思明是一個非常幹練、麻利的女生,從學校走到社會比較快地適應了工作,並摸索出了門路。朱思明認識到,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人一定要謙虛,同事們都比自己入行早,經驗非常豐富,在他們麵前絕不能逞能好強。處處表現自己的聰明,這是剛參加工作的大忌。正是通過謙虛的請教和學習,朱思明一點一點地做下來,逐漸可以獨立開展工作了。在負責《我的體育生涯》一書的出版時,她發現書稿中存在一定的疏漏之處。朱思明覺得自己是剛出校門的無名小卒,而作者是德高望重的體育界泰鬥,也許自己的見解高於作者,但內心還是比較膽怯。於是她抱著學習與探討的目的,與作者見了麵。她謙虛的態度得到了作者的稱讚,順利打開了工作局麵。

朱思明無疑是聰明的。假如朱思明采取直接修改書稿的辦法,把書稿補充完整,雖然原作者可能會覺得很不舒服,但最終也會接受她的修改意見。但那樣做會給人留下逞能好強、好大喜功的嫌疑。在作者那裏,也可能會留下糟糕的印象,給今後的職業生涯埋下陰影。

沒有人喜歡別人比自己顯得更智慧、更有工作能力,也沒有人喜歡好為人師的人。而人們喜歡的是處處覺得更矮三分、處處尊人為師的人。這樣的人被稱為會辦事、會說話、會處世。而那種搶表現機會、搶別人鏡頭、搶別人話題、搶別人風頭的人,隻能被當做缺少教養、缺少做人的品位的魯莽漢,表麵看起來的聰明卻是最拙劣的醜行。

清代權相和珅善於博取主子歡心。他的策略是在上司麵前不逞能,把露臉的機會都留給上司,使上司在身處尷尬時也能立即找到回旋餘地,通過這種方式得到上司的讚賞。應該說,和珅的策略是成功的,在做人方麵確有其獨到之處。

功高蓋主,主必壓之;才高過人,人必傾之。沒有人能夠容忍身邊有個處處強於自己的人。所以,工作中,如果不注意收斂自己的聰明而處處逞能好強,不僅在同事中無法立足,而且也會成為領導的“眼中釘”。低調的做人哲學,對於拓展未來的成功之路起著難以估量的重要作用。

做人智慧

逞能好強、爭強好勝,這是做人的大忌。保持謙遜、低調,要避免成為別人的“眼中釘”、“肉中刺”。

深藏不露,出頭的椽子先爛

一個聰明而富於洞察力的人身上會潛藏著危險,那是因為他喜歡批評別人。雄辯而學識淵博的人也會遭遇相同的命運,因為他暴露了別人的缺點。所以,一個人還是有所節製為好,采取謹慎的處世態度,不可處處占上風。如果一個人鋒芒畢露,一定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非議。就像出頭的椽子先爛掉,太高的樹容易遭大風折斷。這樣的例子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

世上的高人往往其貌不揚,由於不太搶眼,可以避免別人的注意;練就一筆好字的人謊稱不會書法,這樣可以推掉許多違心的差事;力大無比的人往往裝成手無縛雞之力,緊急時才能夠出乎意料地打敗來犯者。做人,鋒芒太露,就等於把自己的底細給對方交代得一清二楚,一旦交起手來,就首先輸掉了一半,實難收到突見奇功的效果。

但做人又不能不露鋒芒或藏而不露。不露鋒芒、藏而不露給人一種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的感覺,讓人覺得你這人虛偽無比。不可不露,卻又不能太露或亂露。你若是真有能力終究是要顯露出來的,隻要時機、地點、人事三者合適。如果有一樣不合適,那就不要亂露,以免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徒增煩惱。

這種深藏不露的處世智慧與西方張揚個性注重表現有所不同。西方教育注重“表現”,主張“有能力就要表現出來,有一手就要露出來”,否則和沒有能力沒什麼兩樣。

西方人不但好表現,到處表現,而且還要隨時告訴別人自己表現了些什麼東西,甚至隨身帶一些以資佐證的物件,證明自己確實如此。

中國人當然也明白“表現”的道理,知道“老虎不發威,很容易被當成病貓”,不過我們更了解“虎落平陽被犬欺”的慘痛苦境,在表現之前,先做好“等到達那裏,先打聽一下當地的情況,再做打算”的準備工作。兩者的區別不在於表現不表現,而是怎樣表現。前者是舍身哲學,主張能露就露,露光了就走路,後者是守身哲學,主張先打聽一下,看一看露到什麼程度最合理,然後再合理地露。

深藏不露是為了看一看有沒有比自己更合適的人走出來。若大家都爭著要露,特別是那些才能平庸、又缺乏自知之明的人,這時候便不能示弱,要勇於展示,否則其結果隻能是埋沒了真正有才華的人。

不強出頭,其實就是在不應該自己出頭的時候,千萬不要出頭;非要出頭不可,也應該設法讓別人先出頭。萬一讓不過,再抱著我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心情來出頭。當然,沒有什麼本領的人無需講究什麼深藏不露。因為自己很平庸,就算利用深藏不露來“藏拙”,充其量也隻能隱瞞一時,最終會被人識破,結果原形畢露。

做人智慧

年輕人往往氣勢很盛,鋒芒畢露,也難免處處碰壁。隨著時間的洗禮和閱曆的增加,銳氣殆盡,就漸漸發展出了一種成熟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