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擁有超出自己想象10倍以上的力量。”每個人身上都蘊含著無限的潛能。如何把你的潛能激發出來?做事時就要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積極開掘自己的潛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技能。
做事不要“差不多”
胡適寫過一篇《差不多先生傳》,主角即是“差不多先生”,他做每一件事都會提到差不多,但就是這樣的一點點差距使他做差了很多。其“差不多”的做法,是一種對工作和生活極不負責任的行為,其結果造成最終滅亡的命運。
當年胡適先生這篇文章包含著對國民性弱點的批判,然而,今天,我們身邊很多人都還有“差不多”先生的影子。
比如,產品有點瑕疵,差不多就行了;合同擬得不夠完善,差不多就行了;貨到付款時少了幾塊錢,差不多就行了;打印文字材料時有錯誤,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計較,不求過得硬,隻求過得去,對人對己差不多就行了。其結果是工作馬馬虎虎,敷衍了事。到頭來,很可能就為了一顆馬蹄釘,而失去整個國家。
在每一個公司裏,最讓老板看不上的是那些對工作敷衍了事的人,最賞識的是那些認真負責的員工。因為那些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工作的人,是不願積極地麵對生活、麵對工作現狀的人,他們對工作不負責任,其實也是對自己極端不負責任。
喬治做了一輩子的木匠工,並且以其敬業和勤奮深得老板信任。如今,喬治年老力衰,就對老板說,自己想要退休了,想要回家跟自己的子女共享天倫之樂。老板十分舍不得喬治,再三挽留,而此時喬治決心已定,老板隻好答應。不過,老板請求喬治在離開之前幫忙蓋一座房子,老木匠答應了。
但是由於歸心似箭,在蓋房過程中,喬治的心已不在工作上,用料也不那麼嚴格,做出來的活也全無往日水準。房子建好後,老板過來看了看房子,歎了口氣,把鑰匙交給了老木匠:“這所房子是我送給你的禮物。”
老木匠愣住了。他一生蓋了不知多少別具一格的房子,沒想到最後卻為自己建了這樣一座粗製濫造的房子。
同樣一個人,可以蓋出豪亭華宅也可以蓋出粗製濫造的房子,不是因為他技藝減退,而是因為他降低了對自己的標準。
做事精益求精的員工是最為老板所喜歡的。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首先做好自己的工作。各行各業,人類活動的每一個領域,無不呼喚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員工。齊格勒說:“如果你能夠盡到自己的本分,盡力完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那麼總有一天,你能夠隨心所欲從事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做人智慧
如果你凡事得過且過,從不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那麼你永遠無法達到成功的頂峰。對這種類型的人,任何老板都會毫不猶豫地把他排斥在自己的選擇之外。
工作中不要說“不可能”
當孫曉婷要一次報考五門CPA(注冊會計師)考試課程時,很多人都勸她要慢慢考,別為了這個“不可能的任務”勉強自己。
但是作出這個決定是她經過深思熟慮的。她很早就聽說CPA考試的過級率很低,所以從一開始她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原則:堅持到底,腳踏實地。正是堅守著這個原則,才使她在以後的複習過程中,不管遇到怎樣的困難,都不輕言放棄。
她充分有效地利用了時間。上班途中、下班之後手中都會有一套題;周末的時候不在補習班聽課,就在圖書館……曉婷的父母擔心她太用功學習傷了身體,朋友也都勸她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她把這種看似消極的勸說轉化成前進的動力。
當得知自己的成績時,孫曉婷非常激動,因為自己的付出和“狠心”終於有了回報,而所有見證她複習過程的親人也表示,這是她應得的。
所有人都說“不可能”,你是否會被嚇倒?
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斷,要有自己的信心,這樣,不可能的任務也會變成可能。
20世紀初,科學家們發現大黃蜂的身體與翼展的比例失調,自此認定:從空氣動力學角度判斷,大黃蜂應該是不會飛的。盡管“科學”這樣認定,但大黃蜂確實會飛。而且,它隻有飛行起來才能生存。
在美國的西點軍校,每一位學員都會接受這樣一條理念:“沒有什麼不可能”。它強化的理念是使每一位學員積極動腦,想盡一切辦法,付出艱辛的努力去完成任何一項任務,而不是為沒有完成任務找借口。
在我們每天的生活中,總是會麵臨各種意想不到的情況。許多人最容易患的一種心理疾病,就是推脫、逃避,甚至誇大工作的困難度。
的確,身在職場,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困難,甚至有時候分配下的任務對於我們來說,幾乎是沒有辦法完成的。然而,你不能直接告訴老板:對不起,這個任務我沒有辦法完成,請把它分配給別人吧!你所能做的,就是信心百倍地接過那項任務,然後堅定地告訴對你充滿期待的老板:放心吧,我會把它做好!
這樣的人是讓人敬佩的,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討好上司,或給同事看,完全隻是自己內心力量的驅動。這種高度自動自發的態度和精神,是身處職場的每一個人都需要學習和具備的。任何員工都要從嚴要求自己,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一家老牌的生產天線的公司,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艱難生存。這家公司生產的天線,很大一部分積壓在倉庫中,賣不出去。從公司領導到底下的員工,大家都在絞盡腦汁地想辦法尋找銷路,然而收效甚微。看來,公司不可避免地要承受這部分損失了。
在公司上下一籌莫展之時,一個剛進公司的年輕人說:“我願意承擔庫存3 000套天線的銷售任務。”對於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周圍人都心裏暗暗發笑。老板說:“你怎麼讓我相信你?”
年輕人說:“天線銷路不暢,原因在於我們的銷售定位和市場策略不對。我願立‘軍令狀’,給我一年時間,我保證將這批貨銷售出去。”
因為沒其他的好辦法,老板隻好讓他試一試。
由於產品在市場上知名度低,年輕人跑了幾個月,隻售出100來套。看到辛苦這麼長時間,卻收效甚微,年輕人漸漸感到絕望。
一天,他無意中看到一篇報道:一個農場由於沒有天線,買的彩電都成了擺設。
年輕人仿佛看到了機會,他馬上帶上幾套樣品,趕到這個農場。原來這個農場由於夏季多雷雨,經常發生彩電被雷雨擊毀的事。
年輕人突發奇想,他在公司的天線放大器的集成電路板上安裝了一個電感應元件。經過一段時間試驗,證明它能夠避免電視機被雷電擊毀。
農場很快就定了500多套。其他農場知道後,也很快訂購了1 000多套。這家天線公司的知名度一下就提高了,不到兩個月,庫存的天線銷售一空。
年輕人回到了公司,坐到了營銷部經理的位置上。
職場上,很多人雖然頗有才華,具備種種獲得老板賞識的能力,但是有個致命弱點:不敢接受“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當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擺在他們眼前時,就抱著惟恐避之不及的態度。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終其一生,也隻能平庸。通常,“不可能”的事通常是暫時的,隻是人們一時還沒有找到解決它們的方法。所以,當你遇到難題或困難時,永遠不要讓“不可能”束縛自己的手腳,有時隻要再向前邁進一步,再堅持一下,也許“不可能”就會變成“可能”。而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對“不可能”多了一分不肯低頭的韌勁和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