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晚清中國的衰微與邊疆危機(1 / 2)

自十九世紀開始,中國開始走下坡路。統治階級更加腐敗,政治黑暗,全國武裝力量陷於癱瘓。國內各族人民的反清起義連綿不斷,清廷的統治麵臨著的危機,正如“日之將夕,悲風驟至”。

與此同時,歐美國家自18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取得長足的發展。拿破侖戰爭後,英國的工業生產迅速發展,到1830年代,其產量已占世界工業產量的一半。尤其是紡織品工業,生產嚴重過剩,迫切需要擴大國外市場。

為了尋求和開辟世界市場,以英、法、美為代表的歐美國家加緊了對外擴張與侵略,英國成為開拓殖民地的急先鋒。中國很早就成為它覬覦的對象。1840年,英國發動了對華鴉片戰爭,擁有龐大兵員的清軍,雖人多勢眾,但因製度腐朽,技術低下,大刀長矛終敵不過船堅炮利。清政府無力製止英國侵略禍水東流,被迫於1842年訂了城下之盟《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是中國社會曆史的轉折點。戰爭的失敗,標誌著晚清中國國勢大衰,已遠遠落後於世界的發展。它正如毛澤東指出,“自1840年的鴉片戰爭以後,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自此,中國由獨立自主逐步淪為喪失主權與領土的境地。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並沒有吸取戰爭失敗的教訓,臥薪嚐膽,勵誌圖強,相反,逐步走向依附於帝國主義,共同對付國內日益高漲的太平天國及撚軍的人民革命運動。到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清帝國雖然依靠洋人鎮壓了太平天國及撚軍農民運動,但是清政府已被折騰得財力殆盡,國勢更衰。

在晚清中國衰敗的時刻,國際形勢卻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方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頂點,開始向帝國主義過渡。資本輸出逐漸代替了商品輸出,成為列強對外經濟侵略的主要形式,因而列強對殖民地的爭奪更加迫切。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平衡也表現得更加突出,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逐漸趕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日本通過1868年的明治維新建立了地主資產階級專政,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的道路。德國在19世紀70年代之初擊敗法國,完成了日耳曼各邦的統一,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和最新的工業技術。此外,從1873年開始到19紀世末,資本主義世界連續發生四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為了擺脫自身無法解決的內在矛盾,轉嫁經濟危機,列強竭力加緊對市場,原料及投資場所的爭奪。也正是從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各資本主義大國開始了奪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領土的鬥爭達到極其尖銳的程度。

在對東方的資本輸出與殖民爭奪中,資本主義大國均看好中國。因為通過兩次鴉片戰爭,各資本主義國家主要取得了在中國沿海口岸的商業特權,中國廣大內陸地區尚未對其開放。它們迫切希望打開中國的門戶,開辟中國內地的廣闊市場。法國總理茹費理在法國議會中宣稱資本主義國家在至今尚未開發的地區,在那個非洲、在那擁有巨大資源的亞洲,特別是那廣大的中華帝國內,要極力攫取它們自己的一份,……我們要站在那富庶區域的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