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看出,如果他沒有遇到格雷厄姆,他就成不了現在的巴菲特,很可能會一輩子成為一名普通的證券投資分析師。了解到這一點,會幫助讀者理解他曾經說過的這句話:“我有85%像格雷厄姆。”
巴菲特說,在長期的股票投資實踐中,他和查理·芒格一直牢記格雷厄姆的教誨:“從短期來看,市場是一台投票機;但從長期來看,它是一台稱重機。”目光緊緊盯著手中所持股票內在價值的高低,而不是股票交易價格波動,最終能從市場先生那裏得到的是:當某一天市場先生表現得愚蠢之極時,你能以極低的價格買入內在價值較高的股票;當股票交易價格大大高於其內在價值時你拋出,就能從中獲取巨額利潤。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87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正因為市場先生的這種不理智,投資者才可能以不可思議的價格買到績優股。
舉例來說,伯克希爾公司1973年購買華盛頓郵報公司股票的價格是每股5.63美元,而該公司1987年的每股利潤就達到10.3美元。同樣的情況是政府雇員保險公司股票,伯克希爾公司在1976、1979、1980年的平均買入價格是每股6.67美元,而到1987年它的每股稅後利潤就高達9.01美元。從這點上看,市場先生是非常大方的好朋友。
1978年5月5日,巴菲特在給斯坦福商學院的研究生們上課時,給學生們分發了一些材料,其中包括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巴菲特有限公司、伯克希爾公司1.7億美元的投資組合。巴菲特引用早期對德耳塔雄鹿俱樂部的投資為例,特別強調,這筆投資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關鍵是他準確發現了俱樂部土地權以及一部分資源的權屬,這可以看作是市場先生對自己的一種賞賜。
他說:“我給你們帶來的好消息是:隻有無效的市場才是永恒的,才是完善的市場。”要知道,這種說法在當時幾乎是“異教邪說”,即使現在也會有許多人對此抱懷疑態度。更何況,斯坦福商學院就有兩位金融學教師因為“市場有效”理論先後獲得了諾貝爾獎,要在這個地方“泰山頭上動土”,可想而知要冒多大的聲譽風險。
然而,巴菲特認準格雷厄姆的理論是正確的。現在回過頭來看,也正是因為巴菲特追隨格雷厄姆、菲爾·費雪、傑克·麥克唐納德,才會對市場先生喜怒無常的性格有更多了解,從而得出這種“驚世駭俗”卻又無比正確的結論來。
[啟示錄]
市場先生理論認為,投資者要想戰勝股票市場,就必須利用股票市場喜怒無常的弱點,耐得住性子,而根本不是要去戰勝所謂的主力機構。當然,這時候作為市場參照係的也隻能是其內在價值,而不是股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