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之後,伯克希爾公司徹底擺脫了盲目接受保單的窘況——當其他保險公司的從業人員薪酬都與業務量掛鉤、不得不紛紛開展自殺性惡性競爭時,伯克希爾公司卻拒絕這種掛鉤、從而可以袖手旁觀,這樣就比較方便地控製住了浮存金成本;當其他保險公司拚得頭破血流卻又無法停下來時,伯克希爾公司趁機出麵收拾殘局,吃下大量保單。
正是利用這種策略,伯克希爾公司1998年超過了農夫保險集團公司(Farmers lnsuranceGroup),一舉成為美國最有利可圖的財產和意外險公司,並且有實力大舉進入再保險領域。
從伯克希爾公司的業績看,自從1967年進入保險行業以來,浮存金的增加速度年平均高達20%多,目前已高達四五百億美元,而且使用成本極低,一般低於1%。換句話說,巴菲特僅僅擁有這筆資金就可以賺大錢了。想想也是,四五百億元的巨額資金如果僅僅存在銀行裏也能得到5%的利息,扣除這1%的成本,利息收入每年也要有十幾億美元呢,更何況巴菲特用它來進行投資、產生年平均20%的投資回報率了。
1967年3月,伯克希爾公司投資860萬美元從創始人傑克·林沃爾特手中買下了國家產險公司,標誌著巴菲特從此開始真正擁有自己的保險公司。相比之下,當時美國的保險業是一潭死水,許多保險公司甚至都懶得公布盈利狀況,因為即使公布了也沒人願意看。巴菲特之所以與眾不同,原因就在於他早就洞悉了保險業的秘密:浮存金。負責該項交易的交易商查爾斯·海德後來回憶說:“巴菲特比美國任何一個人都更早地領悟到了浮存金的本質。”
以2003年的經營業績為例,當年伯克希爾公司的保險業務一共創造10多億美元利潤,在此基礎上貢獻了440多億美元浮存金。即使這些浮存金不按照伯克希爾公司20%多的年平均投資回報率、僅僅按照20%計算,它為伯克希爾公司創造的利潤也要高達88億美元。而當年伯克希爾公司的總利潤是136億美元,這就是說,保險業務所創造的貢獻份額在伯克希爾公司總利潤中占72%以上。
從發展趨勢看,保險業務在伯克希爾業務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由此,讀者也會更容易理解巴菲特這樣一句斷言:“保險業是我們的未來所在。”
[啟示錄]
伯克希爾公司保險浮存金的低成本並不是靠壟斷得到的,它需要有豐富的經驗、直覺的判斷、果敢的勇氣,同時還需要運氣。這幾方麵的條件具備了,又能運用於高投資回報率項目,就更是錦上添花了。
§§15 憑財務實力站在第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