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加利福尼亞州法律規定,保險公司隻能提供不負擔任何擔保的保險合同,並且要對政府機構的負債規模加以限製。因此,油庫、遊泳池、圍牆等都不包括在保險範圍內。
為了籌措一旦發生地震需要的賠償金,加利福尼亞州地震局原來是計劃發行15億美元債券的。可是,它們在收到伯克希爾公司提出的更優惠的保險合同後就馬上改變了計劃。因為兩者相對照,發行債券的成本相當高,而如果通過伯克希爾公司提供再保險,每年大約能節約2000萬~4000萬美元,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況且,伯克希爾公司完全有實力承擔這樣的保險責任,並不是單純地吹吹牛,又何樂不為呢?
既然加利福尼亞州地震局與伯克希爾公司簽訂再保險合同每年能從中節約幾千萬美元,那麼伯克希爾公司是否仍然有利可圖呢?
對於這個問題,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6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他自己也不知道,因為他沒有計算過,更沒有采用各種計算機模型來進行過預測。
他的理由是,如果采用計算機模型作預測,也不過是臆斷和毫無根據的猜測,所以還是不做這樣的預測為好;相反,如果真的采用計算機模型預測,反而有可能誘使決策者做出完全錯誤的決定,這種事情在保險和投資領域非常多見。例如在1987年美國股市崩潰期間,就有許多篤信計算機預測的人信以為真,結果上當不小。
那麼,巴菲特究竟是根據什麼來敲定這筆保單的呢?既然他自己也不知道,那麼也許就真的沒人知道了。
話說回來,也許讀者根本就沒有必要弄清這一點。對巴菲特最了解的無疑是查理·芒格,他在伯克希爾公司1997年股東大會上解釋說,如果真的一旦發生這種大地震,確實會給伯克希爾公司造成麻煩,但請大家放心,即使這樣也不會造成毀滅性或根本性損失的。道理很簡單,伯克希爾公司的強大財務實力決定了這一點。
伯克希爾公司當年除了與加利福尼亞州地震局簽訂這份地震保單外,還與泛美保險公司簽訂了一項再保險合同,承保由佛羅裏達州颶風帶來的損失,其賠償金額大約為地震保單的一半。
[啟示錄]
在保險和投資領域有許多事情是無法預測的,主要還是憑經驗。另外就是如果你有足夠的實力作後盾,有些決策是很容易作出來的。如果過分相信計算機模型預測等技術手段,難免會產生誤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