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20年間,伯克希爾公司對喜詩糖果公司的投入除了當初購並時賬麵上的700萬美元外,累計隻留下1800萬美元的未分配利潤,所以1991年末喜詩糖果公司的資金投入實際上仍然隻有2500萬美元;可是20年間它的累計利潤卻高達4.1億美元,交納所得稅後,全部返回給了藍籌票據公司和伯克希爾公司用於獲利更高的投資項目。
巴菲特說,喜詩糖果公司的經營特點是銷售額逐步下降、銷售利潤逐步上升,並且受經濟景氣指數影響較大,尤其是每年下半年就更是如此了。例如1991年的銷售額和上一年度基本相當,可是由於年末最後兩個月的旺季銷售額減少了4%,獲利隻增長了7%。
研究當年銷售減少的原因,是因為當年加利福尼亞州開始對零食征收營業稅。喜詩糖果公司80%的銷售在加利福尼亞州,由於每個市鎮的營業稅征收比例各有不同,所以總體來看營業稅的征收比例約為7%~8%。
巧克力究竟算不算零食呢?巴菲特笑著說,雖然他是加利福尼亞州公平交易委員會的稅務專家,可是對這個問題也搞不清。說句不好聽的話,這方麵甚至不會比喜歡吃巧克力的小孩更清楚。因為巧克力在太陽底下一曬就融化了,所以你既可以說它是冰淇淋,也可以說是糖果棒。這個問題即使加利福尼亞州公平交易委員會主席也搞不清楚,所以他一邊反對這個法案,一邊還要負責監督執行,真是滑稽得可以。
巴菲特說,1972年時的美國股市中隻有少數幾隻股票能夠在保守的會計核算下沒有負債、卻能像喜詩糖果公司一樣持續達到25%以上的有形資產淨值的稅後收益率。
因為沒有負債,所以這樣高的收益率顯然不是靠存貨、應收賬款、固定資產公允市場價值實現的,實在是無形資產的功勞。
說得更直接一點就是,這種超額獲利回報不是產品的生產成本帶來的,其它競爭對手在這一點上也差不多;相反,卻是該公司員工、產品、服務在為顧客服務過程中給顧客創造了無數次愉快經曆,從而在顧客群中創造了普遍認同的良好聲譽的結果。
用中國人容易理解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喜詩糖果公司的生意好是因為回頭客多;而回頭客多,就表現為一種消費者特許權。消費者如果認定你這個品牌購買,獲取超額獲利回報也就是必然的了。
[啟示錄]
巴菲特認為,正是從喜詩糖果開始他對經濟特許權有了更深的認識,不僅在喜詩糖果身上賺到了很多錢,而且還為以後的企業購並發揮作用賺到了更多的錢,所以他一直以來都是對喜詩糖果公司心存感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