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把我推向了一個不像格雷厄姆那樣隻購買便宜貨的方向,這是他真正給我的影響。他把我從格雷厄姆觀點的局限中拉了出來,這是查理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視野。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這樣煉成的]
查理·芒格既是一位造詣頗深的投資大師,又是巴菲特的合作夥伴和多年好友,現任伯克希爾公司副董事長和韋斯科金融公司(Wesco)董事長。毫不客氣地說,巴菲特的成功和查理·芒格是密不可分的。
查理·芒格被美國《財富》雜誌稱之為“巴菲特的化身”。巴菲特經常說,是查理·芒格把他推向了不再像格雷厄姆那樣隻會購買廉價股的方向,這是查理·芒格對他的最大影響,也是查理·芒格思想的力量。換句話說,是查理·芒格拓展了巴菲特視野。
巴菲特的兒子霍華德與巴菲特和查理·芒格朝夕相處,他的評價極具參考價值。他說:“我爸爸是我認識的人中第二個最聰明的——查理·芒格才是首席。”
查理·芒格的智慧源於他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他在日常談話中經常引經據典,不免晦澀難懂,所以國內有關查理·芒格的介紹很少。實際上,怎麼形容查理·芒格對巴菲特的作用都不為過。
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的最初認識是經人介紹的。當年巴菲特有一位非常富裕的鄰居叫桃樂茜·戴維斯,1957年的一個晚上,她邀請巴菲特去她家裏對他說,聽說你在賺錢方麵很有一套,所以我想向你請教一些問題。接下來,她和巴菲特仔細交談了2小時。她的丈夫戴維斯醫生則一句話也不說,好像根本不在聽他們談話。可是就在突然間戴維斯站起來對巴菲特說,我們信得過你,所以給你10萬美元做投資,因為你讓我想起了一個人:查理·芒格。當時的巴菲特根本就不知道查理·芒格是誰,但他牢牢記住了這個名字。
兩年後的1959年,通過戴維斯醫生介紹,巴菲特和查理·芒格在午餐會上認識了。實際上,這時候的查理·芒格對巴菲特同樣了解很少,並且他已經養成了幾乎對所有人不感興趣的習慣。
查理·芒格當時的觀點是期望越小,失望就越少。因為過去很少有人能夠被他“看得上眼”,所以他對這次見麵也根本不抱任何希望。
可是沒想到這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從此便開始了日後長達幾十年的密切交往,從來沒有間斷過。他們不但無話不談,而且彼此有心靈感應,不用對方開口就知道對方想說什麼、在想些什麼。
1968年巴菲特決定拋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時,最早是想把這家公司賣給查理·芒格和戈特斯曼的。當時,查理·芒格和戈特斯曼專門去伯克希爾公司總部進行了三天考察,可最終兩人誰也不想要這家公司,這才迫使巴菲特不得不硬著頭皮繼續幹下去。並且,既然這家公司賣不出去,巴菲特就隻好繼續買進它的股票、不斷提高持股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