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還記得去年我說過,如果你有兒子或孫子出生,一定要幫他取名為“東尼”。但伯克希爾公司董事唐·考夫(Don Keough)最近有了更好的想法:在審閱政府雇員保險公司2006年的表現後他寫信給我說:“甭提出生了,告訴股東們趕快把小孩的名字都改成東尼或安東尼(Antoinette)吧!”而他在信後麵(就捷足先登)已經署名為“東尼”了。
——彼得·林奇
[巴菲特是這樣煉成的]
眾所周知巴菲特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喜歡“多栽花、少栽刺”,強調“和為貴”。這方麵最突出的表現是他經常在表揚人的時候指名道姓,讓被表揚人心裏熱乎乎、暖洋洋的,這樣就真正達到了表揚的目的;而當他批評人的時候卻是泛泛而談,單指某一類,點到為止。
這種高超的說話藝術實際上反映了巴菲特和伯克希爾公司文化的某個方麵。並且,他的講話非常風趣、幽默,往往讓人捉摸不透真假。但無論真假,都是那樣的真實、貼近生活,令人永遠難忘。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6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現任政府雇員保險公司首席執行官東尼·奈斯利(Tony Nicely)1992年走馬上任後,公司業務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3年至2006年保單數量從570萬張增長到810萬張,增長了42%;而與此同時公司員工卻減少了3.5%。這樣的低成本競爭使得政府雇員保險公司即使在廣告支出沒有大幅度增加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在同行業中保持絕對領先地位。
巴菲特的意思是說,他對東尼·奈斯利和政府雇員保險公司這些年來的業績表現感到非常滿意。說到這裏,他用自己特有的巴氏風格說,大家還記得去年我曾經說過如果你有兒子或孫子出生一定要記得幫他取名為“東尼”的吧,現在有人等不及了,例如伯克希爾公司董事唐·考夫最近在審閱政府雇員保險公司2006年的表現後就寫信給他說,不要等這些兒子和孫子出生了,趕快告訴股東們把他們現在的小孩名字全都改成“東尼”或“安東尼”吧!而他自己呢,幹脆在這封信的後麵已經署名為“東尼”了。
是不是真有這種事外人不得而知,但這並不妨礙巴菲特表達他的那種喜愛之情。正如巴菲特在麵對中國記者的慶典晚宴上演講之前試話筒效果時,特地迎合中國人希望財富急劇增長的心理,於是用這樣幾個詞來試話筒:“一百萬、兩百萬、三百萬”,令在場的所有人忍俊不禁。
巴菲特的這種和善性格既表現在與偉人的接觸、也表現在與普通人的交往中。他與比爾·蓋茨從原來的互不相識到現在的成為忘年交就是前者的典型案例。
巴菲特和比爾·蓋茨以前並不認識。1991年7月比爾·蓋茨的母親打電話給他要他去參加西雅圖的一個社交活動,並且告訴他說巴菲特也會去的。可是比爾·蓋茨不願意去,他說對巴菲特不感興趣。於是母親告訴他說,華盛頓郵報公司的凱瑟琳·格雷厄姆也去,這時候急於見到凱瑟琳·格雷厄姆的比爾·蓋茨終於答應了。巴菲特見到比爾·蓋茨後向他征求對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所麵臨的變化和挑戰有什麼看法?而比爾·蓋茨渴望有人來問他這樣的問題,所以他們愉快地一談就是幾小時,內容涉及政治、工業、社會、運動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