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之所以捐贈給比爾·蓋茨夫婦的慈善基金會,而不是自己另外創建一家慈善基金會,除了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比爾·蓋茨夫婦的慈善熱情和專業精神外,還在於該基金會有足夠的實力,可以保證不拋售這些伯克希爾公司股票就有足夠現金每年花掉總額5%的善款(法律規定)。相反,如果自己單獨創建一家慈善基金會,每年要巴菲特去花費至少15億美元以上的善款,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更何況,巴菲特完全相信比爾·蓋茨夫妻的為人,把捐款交給他們完全放心。
巴菲特並不想給子女們留下巨額遺產,但他的這種家庭教育理念使得他的三個孩子長大後都很快樂。大兒子霍華德是一名攝影師,小兒子彼得是一名音樂家,女兒蘇西雖然是家庭主婦但也不是什麼事情都不會做、不肯做的闊太太,同樣有自己的興趣愛好。
巴菲特這種“開心就好”的理念始終貫徹在伯克希爾公司運營中,該公司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為股東創造利潤、為雇員創造就業機會”這些最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方麵表現得尤為突出。
與其他企業家一樣,巴菲特也有許多痛苦和煩惱,而且還不少,但他都能以適當方式加以排遣。1991年巴菲特在臨時掌管所羅門公司時就經常用打橋牌的方式擺脫煩心事,比爾·蓋茨也是這樣,他們認為經常打橋牌會有助於一個人集中精神。
巴菲特不但善於自己找快樂,而且樂意把快樂帶給其他人。伯克希爾公司每年四五月間召開的股東大會辦得有聲有色,一點不輸於我們看到的商品交易會或博覽會,其中就包含主辦方的這種用意在內。
關於這一點,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200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得非常明白:“這使得那些想要參加正式會議的股東可以如願參加,沒有興趣的股東也可以自由地去購物。”實實在在,一點也不矯揉造作。
巴菲特經常說,他之所以會如此知足常樂,是因為自己出生在美國,有傑出的父母撫育他接受良好教育,能夠享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並且擁有非常健康的身體,上天又賦予他一種“商業”基因,從而取得了大大超過別人的投資成就,理所應當回報給這個社會。如果他早出生幾千年,就必然難逃成為其他動物一頓午餐的命運,因為他既跑不快也跳不高;即使出生在其他國家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每天都跳著踢踏舞工作”(他的意思是說,他每天都快樂無比)。
[啟示錄]
巴菲特的財富觀暗合中國人“錢是身外之物”的觀念。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別人多是嘴上說說而已,而他實實在在做到了,踐行著最富裕的人最難得也是最應有的社會責任,折射出另一種伯克希爾文化。
§§沃倫·巴菲特大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