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中醫對女性生理特點的認識(1 / 3)

中醫婦科在中醫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對民族繁衍和婦女保健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的祖先,在有史以前,就已掌握了許多治療疾病的知識,並在《易經》中記載有“婦孕不育”,《史記》和《左傳》中記載了3個難產病例,均說明了古人在當時對婦女孕產的重視程度。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典《黃帝內經》中,曾記載了不孕、血枯、白淫、瘕聚、腸覃等婦科疾病,以及妊娠的診斷方法。《黃帝內經》開篇,就非常詳細地闡述了女子生長、發育和衰老的過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記載:“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衰,麵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麵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從這段文字可以肯定,中醫學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得出女性平均初潮年齡為(二七)14歲,絕經期為(七七)49歲,這已為現代醫學生理學研究所完全證實。

戰國時期,已有治療婦科病的“帶下醫”。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扁鵲名聞天下,過邯鄲,聞貴婦人,即為帶下醫。”另據《隋誌》記載,此間有《素問女胎》和《黃帝養胎經》一書,專論婦女疾病。由此可見,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國中醫藥學對婦科就有比較專業的研究,並且出現了專門醫生。在之後的不同時期,曆代醫家均有較深的研究,限於篇幅,在此就不一一介紹了。本篇僅概述中醫對女性生理特點的認識,以及對子宮、天癸、月經、妊娠與產育等作簡單的介紹。

中醫學認為,人體髒腑經絡氣血的活動規律,對男女來說,其基本點是相同的。由於婦女在解剖上有胞宮,在生理上有月經、胎孕(妊娠)、產育、哺乳等特點,因此在髒腑經絡氣血活動的某些方麵,有別於男性,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人體以髒腑經絡為本,以氣血為用。婦女的月經、胎孕、產育等,都是髒腑經絡氣血的化生功能作用於胞宮的具體表現。髒腑是氣血生化之源,經絡是運行氣血的通路。氣血是月經、胎孕、發育、哺乳等的物質基礎,胞宮是行經和孕育胎兒的器官。因此,研究婦女的生理,必須以髒腑、經絡、氣血、胞宮為核心,尤其是腎、肝、脾和衝、任、督、帶四脈在婦女生理、病理變化上更有其重要的意義。近幾年來的中西醫結合研究表明,腎在中醫婦科領域的地位更為突出。

1.子宮 又名胞宮,即女子胞,在曆代醫家論著中有胞髒、子髒、子處、子戶、血髒、血室等名稱,或簡稱髒或胞等。早在《神農本草經》紫石英條下就有“女子風寒在子宮,絕育十年無子”的記載,胞宮的名稱到元代才見諸於《衛生寶鑒·婦人門》。

子宮是婦女特有的器官,位於小腹正中,居膀胱之後,直腸之前,下口連接陰道,不受孕的情況下,狀若倒置的梨。子宮既不同於五髒,亦不盡同於六腑。從結構上看,五髒為實,六腑中空,子宮雖中空但壁厚似實;從功能上講,五髒主藏精氣,藏而不瀉,六腑主傳化物,瀉而不藏,子宮主藏蓄陰精,其功能近似於髒的藏,但又可排經娩胎,泌泄白帶,又類似於腑的瀉。所以,子宮既具有髒和腑的一些特性,又有別於髒和腑,是一個亦髒亦腑、非髒非腑、能藏能瀉的特殊器官。古人認為子宮形體似腑,而功能似髒,故在《黃帝內經》中有“奇恒之府”之稱。正如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說:“女子之髒,子宮是也,亦以出納精氣,而成胎孕者為奇。”

子宮的生理功能有三:主月事,按月排經;主孕育娩出胎兒,排出餘血濁液;主生理性帶下,以潤澤陰部。而其功能的實現,必須在髒腑無病、氣血充沛、腎氣全盛、天癸泌至、衝任通盛的條件下,子宮才能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子宮與腎、心、肝、脾、胃的關係極為密切,以腎為例即可概知其要。《素問·奇病論》有記載,“胞脈者係於腎”。說明子宮的絡脈與腎直接相係。子宮的功能是否正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腎的功能。腎為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藏精氣,是人體生長、發育和生殖的根本。又精血可以互生,故腎精是月經、胎孕的物質基礎。女性發育到一定時期,腎氣旺盛則天癸至,不但促使子宮發育正常,而且促成子宮有行經、胎孕的生理活動。凡子宮發育不健全、原發性閉經、外陰枯萎、卵萎不孕等,多從補腎填精著手,常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其道理即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