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遛早兒,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另一類人了。
公園比以前多了,可是公園的地方卻顯得小了。凡有樹的地方都掛滿了橫幅、豎額,有的帶照片,有的加剪報。這邊是某派氣功,那邊是某套拳術,每家都有奇招,各派皆有絕活。橫幅如同大旗,旗下高手如林,耍槍的,舞劍的,掄刀的,使棍的,有的站在樹下運氣,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巋然不動;有的盤旋如飛,勢同騰雲駕霧,任意閃展騰挪,太極、八卦,武當、少林,凡武俠小說中寫到的門類大概都能找到傳人高手,也有幾處不樹大旗而以道具為標誌者,打門球的樹一個鐵球門,跳迪斯科的放一隻大錄音機。打門球的老人多半找清靜地帶,舉止文雅,動作瀟灑,頗有紳士之風;跳迪斯科專找寬闊顯眼之地,樂聲一響,聞聲起舞,端的是鶴發紅顏,青春常駐,其舞姿之豪放,神態之自得,令看的人也禁不住手舞足蹈。若按年紀上看,如今也還是老人居多,但有病色的極少了,若以性別分類,則打門球者以老大哥居多,老大姐偶爾有之;而跳迪斯科者又以老大姐為主,老大哥純屬陪襯。近一陣跳交際舞的浪潮也趕上來了,他們的錄音機要比跳迪斯科的小點,性別則男女各半,大的群落有一二百人,小的隻有男士女士各一,不管人多人少,都跳得認真賣力。音樂沒迪斯科那邊放得響,情調卻比那邊來得柔,華爾茲,慢四步,探戈,倫巴,你教我,我帶你,如醉如癡,自得其樂,並不問別人看了有何觀感。說也奇怪,倒也沒有評論港式衣著那樣的熱心人了,也許是如今南風北漸,洋風中漸,連跳舞耍劍的老年人也不乏穿“沒褲腰”,蹬“後跟高”者,再指手畫腳忙不過來。
這些變化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到來的,還沒看清它的過程已成普及之勢,光看衣著和行為是找不到起因的。其根源在於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喚起了敬人和自尊意識,各人都按自己喜歡的方式活,也尊重別人的個性喜好,但光有這個意識還不行,要緊的是先吃飽肚子,人隻有在沒有凍餓之憂,沒有被迫害之慮時才有閑心追求生活情趣,有熱心爭取健康長壽。想想,為什麼十年前公園裏隻有紅袖標和樣板戲呢,那時不就隻有他們才活得有滋味麼?
我有些海外的親友回來,在摩肩接踵地看過那些固定的旅遊點後,我總是建議他們起個絕早,到北京的公園裏去看看,那裏沒有什麼粉飾,但能看到中國人真實的生活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