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陸帶傳到台灣去的吃食也有保持住原有特色的,有兩樣東西不僅沒變味,我認為比大陸現在的產品還地道。一是山東大鍋餅,一是蘇州“采芝齋”小食品。山東人做鍋餅要往裏邊嗆幹麵,就是把和好的麵攤在案板上往裏摻大量生麵粉,這是力氣活,用手是幹不來的。必須案板上放個杠子,一頭插進牆上的鐵環裏,一頭坐上個大小夥子,坐在杠子頭上用全身力量往下蹲!邊蹲邊移動,來回要壓幾十遍,才能把麵和勻。這種活費人工,卻沒多大利潤,前些年在大陸已沒人經營。偶爾有賣的,也經過了“技術革新”。革新辦法不是簡化加工就是增加水分。其實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做出來再不是那個味道。台灣做這生意的全是山東老兵。老兵沒多少文化,可有的是力氣,選擇別的職業有困難,而做這個則是一絕。台灣山東人不少,做出來就有人買,吃的就是那個家鄉味。他們不敢革新,怕丟了主顧。結果倒是保存了地道原來風味。“采芝齋”的瓜子、糖果也仍是老蘇州小食品的味道,它為什麼沒變化,我就不知道了。當然還有些食品是想變味也變不了的。我在台南碰到山東老鄉賣烤白薯。盡管有台胞還習慣的用日語管這叫“牙克依依毛”,那味道跟大陸的烤白薯絕沒什麼兩樣。
台灣的食品經營倒是有個特別的長處,就是“先嚐後買”。大陸也有的東西“先嚐後買”,比如有的地方賣糖果,有的個體戶賣葡萄,賣棗兒。但品種既少,嚐了不買其臉色又不大好看。台灣卻不受品種的限製,而且嚴守和氣生財的原則。賣烤魚幹可嚐,賣醬牛肉可嚐。連賣茶湯、賣涼粉、賣八寶粥的也預備幾個小碗,專供品嚐用。我去台南,進入市區之前照例要先洗車,汽車洗澡的工夫我就去參觀路邊的食品市場。來到一個攤前,想弄清他賣的是茶湯還是藕粉,剛站住腳,那老板娘就笑,拿過碗來對我說:“我衝一點您先嚐嚐,對口味再買,不要買了不愛喝。”她剛衝好,我們的車洗完開來了,我連忙道謝帶道歉。那老板娘卻說:“沒關係,差點耽誤你上車,不好意思。下次來再嚐。”我想若在大陸,是會弄得我不好意思的。
“康師傅”、“八寶粥”都很好吃,能進入大陸是好事。但兩岸若想“吃文化”的交流更深一些,不妨在兩件事上再多作點努力。一是把大陸真正地道的各菜係烹調送到台灣去,叫台灣人嚐嚐真正的地方風味;二是把台灣食品業的敬業精神,禮貌服務引到大陸來。這樣的互補,對整個中華民族都有利,都是中國人,即使全盤照搬,也不發生崇洋媚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