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與朋友相處的藝術(4)(1 / 3)

(2)重視小事情。朋友遇到困難時助一臂之力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給朋友打生日電話等表麵看起來是不足掛齒的小事,卻是保持友誼必不可少的行為。

(3)敞開心扉。有些人不願把自己心靈深處的恐懼、失望以及消極的情緒暴露出來。可是,在建立友誼的過程中有時必須要敞開心扉。

埃琳在學校與兩個女同學非常要好。某星期天,這兩個女同學沒叫埃琳就一塊逛街去了。這件事使埃琳十分傷心。當她倆回校後,埃琳想裝出滿不在乎的樣子,但還是不由自主地說:“我真痛苦啊!”她們知道實情後才突然意識到,友誼對埃琳來說意味著什麼。她倆十分誠懇地向她表示了歉意。16歲的埃琳從自己的經曆悟出了這樣的哲理:隻有讓別人充分了解自己,別人才會感到你和他們在心靈上的溝通。

(4)注重人的差異。每個人由於性格、脾氣和修養的不同,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也各異。對朋友不必吹毛求疵,更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朋友的某個“缺點”在某方麵來說也許是優點呢。

藝術家安妮曾給我講過這樣一段往事:“我70歲時,感到心情十分沮喪,因為我已是個老態龍鍾的人了。然而我的一位81歲的朋友卻獨出心裁,舉行了一次‘70歲年輕人’聚會。在聚會上,她堅持讓我們玩跳繩遊戲,跳方格,扔飛碟等。這可把我們的大兒大女們嚇壞了,他們個個捏著一把汗,生怕有人會摔斷胳膊或扭傷腳。然而,這是我進入老年人行列後惟一的樂趣,我痛快極了。”

馬薩諸塞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韋斯說,建立友誼的訣竅之一就是要把共性的東西有機地溶為一體,從中了解到許多共性的東西,就能達到相互溝通。

(5)切忌斤斤計較。有的人既要朋友,又不想承擔一定的責任和義務,這些人是不可能成功的。

紐約市旅遊代理人斯特拉·沃爾夫在外國旅遊期間,結識了許多的朋友,訣竅何在?因為她實踐了法國小說家亞曆山大·杜馬的交友藝術:“忘記所付出的,牢記所得到的。”

斯特拉無論何時發現朋友遇到了困難,她都會全力以赴去幫助。一位朋友被解雇了,她就在自己的代理處給安排了一份工作。當未婚夫的朋友抱怨生活孤寂時,她就為其當紅娘。她為了朋友放棄了許多自己所喜歡的事情,然而得到的隻不過是一束鮮花或一封感謝信。她卻感到十分快樂和幸福。

(6)接受幫助。有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人成為你的朋友,就請他幫助你。”付出固然比獲得重要,但重要的是要讓朋友明白你也需要得到他們的幫助。正如你幫助朋友而感到幸福一樣,也要為朋友能幫助自己創造機會。

有一次,萊森的汽車出了毛病,可當時他急需到另一城鎮去采訪。瑪麗知道後,主動提出要開車60英裏專程去送他。為了不給她添麻煩,萊森婉言謝絕了。

掛上電話後萊森才意識到,她肯定很失望。果然不出所料,他們的關係就隨之冷淡了。另一次,萊森給她打電話說,他準備外出度假,正愁不知如何安排他家的小貓。“讓我來照料吧!”她很高興地承擔了這件事。這一次,他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接受了她的幫助。事後,他們的友誼又恢複如初了。

主動與人聯係,勤打電話

建立“關係”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與人失去聯絡。不要等到有麻煩時才想到別人,“關係”就像一把刀,常常磨才不會生鏽。若是半年以上不聯係,你就可能已經失去這位朋友了。

因此,主動聯係就顯得十分重要。試著每天打5到10個電話,不但能擴大自己的交際範圍,還能維係舊情誼。如果一天打通10個電話,一個星期就有50個,一個月下來,便可達到200個。平均一下,你的人際網絡每個月大概都可多十幾個“有力人士”為你打通環節。

經常進行感情投資,加強聯絡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當你遇到了困難,你認為某人可以幫你解決,你本想馬上找他,但你後來一想,過去有許多時候,本來應該去看他的,結果你都沒有去,現在有求於人就去找他:會不會太唐突了?甚至因為太唐突而遭到他的拒絕?在這種情形之下,你不免有些後悔“平時不燒香”了。

法國有一本書名叫《小政治家必備》,書中教導那些有心在仕途上有所作為的人,必須起碼搜集20個將來最有可能做總理的人的資料,並把它背得爛熟,然後有規律地按時去拜訪這些人,和他們保持較好的關係,這樣,當這些人之中的任何一人當起總理來,自然就容易記起你來,大有可能請你擔任一個部長的職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