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手法看起來不太聰明,但是非常合乎現實的。一本政治家的回憶錄中提到:一位被委任組閣的人受命伊始,心情很是焦慮。因為一個政府的內閣起碼有十幾名閣員(部長級),如何去物色這麼多的人去適合自己?這的確是一件難事,因為被選的人除了有適當的才能、經驗之外,最要緊的一點,就是“和自己有些交情”。
要和別人有交情才好辦事兒,不然的話,任你有登天的本事,別人怎麼會知道呢?
現代人生活忙忙碌碌,沒有時間進行過多的應酬,日子一長,許多原本牢靠的關係就會變得鬆懈,朋友之間逐漸互相淡漠,這是很可惜的。所以,一定要珍惜人與人之間寶貴的緣分,即使再忙,也別忘了溝通感情。
很多人都有忽視“感情投資”的毛病,一旦關係好了,就不再覺得自己有責任去保護它了,特別是在一些細節問題上,例如該通報的信息不通報,該解釋的情況不解釋,總認為“反正我們關係好,解釋不解釋無所謂”,結果日積月累,形成難以化解的問題。
而更糟糕的是人們關係親密之後,總是對另一方要求越來越高,總以為別人對自己好是應該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顧不到,就有怨言。長此以往,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最後損害雙方的關係。
可見,“感情投資”應該是經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無,從生意場到日常交往,都應該處處留心,善待每一個關係夥伴兒,從小處細處著眼,時時落在實處。
“關係網”要好,不一定求大
有的人整天忙忙碌碌,認識很多人,整天為應付自己找來的關係而叫苦連天。網織得很大,但漏洞百出,而且又有許多死結,結果使用起來沒有實績,撒進海裏網不到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這時就要理順關係網,該增的增,該刪的刪,該修的修,該補的補。要織一張好的關係網,應遵循以下步驟:
(1)篩選。把與自己的生活範圍有直接關係和間接關係的人記在一個本子上,把沒有什麼關係的記在另一個本子上,這就像是打撲克中的“埋底牌”,把有用的留在手上,把無用的埋下去。
(2)排隊。要對自己認識的人進行分析,列出哪些人是最重要的,哪些人是比較重要的,哪些人是次要的,根據自己的需要排隊。這就像打撲克中要“理牌”一樣,明白自己手裏有幾張主牌,幾張副牌,哪些牌最有力量,可以用來奪分保底,哪些牌隻可以用來應付場麵。
由此,你自然就會明白,哪些關係需要重點維係和保護,哪些隻需要保持一般聯係和關照,從而決定自己的交際策略,合理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3)對關係進行分類。生活中一時有難,需要求助於人,事情往往涉及到很多方麵,你需要很多方麵的支援,不可能隻從某一方麵獲得。
比如,有的關係可以幫助你辦理有關手續,有的則能夠幫助你出謀劃策,有的則能為你提供某種信息。雖然作用不同,但對你都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一定要進行分門別類,對各種關係的功能和作用進行分析、鑒別,把它們編織到自己的關係網之中。
設計“聯絡網”也許不難,但是把它的內容落到實處就不那麼容易了。一是要識門。也就是說,對於與自己求助的事情有重要關係的部門、人員一定要清楚、熟悉他們的工作內容和業務範圍。二是要識路。也就是說,要熟悉辦事兒的程序,先從哪裏開始,中間有哪些環節,最後由什麼部門決定,都應非常清楚,省得跑來跑去,重複找人。
有了一張好的“聯絡圖”後,聰明的人就會懂得如何保護和維係這張圖,使它一直有效。他應該不斷和圖上的人保持聯係,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保持舊的關係,發展新的關係,使自己的“聯絡圖”越來越豐富。
這時,你就可以畫一張“求人聯絡圖”了。
一個人托人辦事兒的實力和資曆也往往體現在這張“聯絡圖”上。有能耐的人,他的這張圖質量高、價值高,在需要托人辦事兒時左右逢源,無所不能。
隨時調整關係網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我們的人際體係,如果不隨著客觀事物的發展而發展,就會逐步處於落後的、陳舊的、甚至僵死的狀態。因此,一個合理的人際結構必須是能夠進行自我調節的動態結構。動態原則反映了人際結構在發展變化過程中前後聯係上的客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