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與朋友相處的藝術(4)(3 / 3)

所以,要不斷檢查、修補關係網,隨著部門調整、人事變動及時調整自己手中的牌,修補漏洞,及時進行分類排隊,不斷從關係之中找關係,使自己的關係網一直有效。

在實際生活中,需要調節人際結構的情況一般有三種:

(1)奮鬥目標的變化。也許你的奮鬥目標已經實現,也許你的奮鬥目標變了,比如棄政從商吧,這需要你及時調節人際結構,以便為新的目標有效地服務。

(2)生活環境的變動。在當今這樣的信息社會,人口流動性空前加快,本來在A地工作的你,忽然到B地去工作。這種環境變動,勢必引起人際結構的變化。

(3)某些人際關係的斷裂。天有不測風雲,朝夕相處的親人去世了,在悲哀的同時,不能不看到人際結構的變化。

可見,調節人際結構有被動調節和主動調節兩種,不管是何種調節,都要求我們能迅速適應新的人際結構。

83.與朋友進行真正有價值的交往

交往是人最基本的社會需求之一。交往能使人產生多種興趣和愛好,例如,它能推動人去學習和模仿;反之,也能對此起阻礙作用,這在青少年群體中表現得極為明顯。

在選擇朋友方麵沒有什麼要求,相互關係也不太協調,經常在一起談些低級趣味的“信息”,這是令人滿意的交往。欲進行真正有價值的交往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每個人都應該清楚自己對人有什麼益處,能為別人做點什麼

大文豪高爾基勸誡人們說:“任何時候也不要用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即認為對方的缺點多於優點。”在交往中經常會碰到對別人的態度問題。態度傲慢、居高臨下的人很難與人交往;與此相反,那些善於發現別人優點的人則廣交好友。這是建立良好關係的條件。人們的交往應該是主動的,這種主動性不僅應當表現在語言上,而且要體現在行動中。

要善於正確地了解別人行為的內在因素

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在失去聽力以後曾這樣描寫過不理解他厄運的人:“你們認為我是個凶狠、精神失常的人,或者是個仇視世道的人……但你們並不了解,由於人所不知的原因,我才成為你們想像的那種人,我怎麼向你們解釋呢?我喪失了聽力,而它應該比其他人的更完好,更靈敏……”生活中的確經常有人錯誤地評價別人的行為。人們正常的相互關係不僅應當具有合理性,而且要有理解別人、同情別人、與朋友同甘共苦的熱情和願望以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品德。

為了在人們之間建立正常的關係,交往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

交往文明除了諸如尊重別人,友好相處,有忍耐性等特點外,還需要具備恭謹謙讓和接人待物有分寸等品質。恭謹謙讓是一種性格特點,其主要內容是在社交場合下維持某種行為原則,遵守禮儀。

人們的交往文明與其交往的習慣特點有關,它們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麵:

首先,要正確對待第一次見麵時對方給自己留下的最初印象。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印象的產生都受信息不足的限製,即我們還不知道對方“實際上”是個什麼樣的人,隻是表麵一看;對方看你也是一樣。一個人的外貌,包括長相、舉止言談、衣著打扮、發型、口才都會影響人們對他最初的印象。從憑“衣著打扮”做出評價到對其“才智”和內心世界做出評價還相差甚遠。如果發現上述最初印象不可靠,應善於及時加以改正。

其次,還要善於不帶任何偏見地結交朋友,這是交往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麵。偏見會使人們對一個人的具體性格特點產生錯誤的認識。

不要把自己的特有愛好和習慣強加給別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樹立一種信念,即人應該是什麼樣的,什麼樣的性格和行為是最符合規範的。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就能自覺地經常檢查自己,正確地評價別人。在生活中,在同別人相處的過程中維護他人的利益是很必要的。相互關係,甚至與最親近的人的相互關係之所以遭到破壞往往是對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過於認真。

84.掌握分寸,恰到好處地和朋友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