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與朋友相處的藝術(5)(3 / 3)

“時常用自己的心去度朋友之腹,結果得到的是自己的誤解。也用不著去埋怨被誰給欺騙,騙自己的其實正是自己。”

朵拉到吉隆坡時遇到一個朋友,他聽到朵拉要找一件東西,自告奮勇地對朵拉說:“讓我來替你找。”朵拉回去以後,便將這事給忘了。大多數朋友往往在衝動時說了一些讓你感動的話,過後,誰也不當真。然而,至少在那個時候,朋友曾經想過要幫忙,也算夠朋友了。

讓朵拉意外的是4個月後,他再次到吉隆坡,又遇上這位說過要給自己幫忙的朋友時,他很興奮地對他說:“喂喂喂,上回你要找的東西,我已經找到了,就是不知怎麼送到你手上。”

朵拉看著他,他是一個認識了20多年卻見不上20次的朋友。平常他們見麵少不說,就是每次回到吉隆坡,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給他打一個電話,每年新年前、節日前,都不曾寄過一張卡片問候或祝賀。朵拉的嘴巴張得老大,呐呐不能成言。

大家都說:“答應不表示辦到。”人家可以答應你任何事,但是沒有一次替你做,許多人在社會上都漸漸學會了這種滑頭的應對手法。

承諾時,態度看起來非常誠懇,日子走過,把說過的話當成風中的黃葉,刹時便無影無蹤。政客們的這種說法,是令人厭惡而氣恨的,他們往往在選舉前不斷許下各種不管能不能實現的諾言,等到一旦當選時,做法卻是另外一套。

這是要不得的作風,做朋友不要做得像個政客。一定要言必行,行必果。否則,就什麼都不要應承或承諾。

86.“親自去”是社交禮節中最有價值的精髓

凱倫和丈夫被邀請去參加一次非同尋常的婚禮。她的一位朋友曾在幾十年前參加過集體婚禮。這次他想通過在教室舉行儀式再次表明夫妻恩愛的責任和義務。

婚禮前的早晨,凱倫打電話告訴朋友,想借口推辭。

“凱西,我是凱倫。”凱倫猶豫不決地拿起了話筒。

“您一定會光臨的,不是麼?”凱西打斷了她的話,急切地說。

凱倫遲疑了一會兒。就在這時,她突然改變了主意。“是的,我們當然會去。”她果斷地說。

凱倫和丈夫如期赴約。她為自己所做的感到欣慰。還未坐定,凱西就來到他們身旁,她十分激動,眼中閃著感激的淚花。凱倫和丈夫的到來對她來說何其重要。她告訴他們,她的親戚都沒有來,尤其糟糕的是,她的兩個兒子和她一向很尊重的姐姐也沒露麵。凱倫從她的神色中窺探到了她心靈的創傷。後來凱倫對丈夫說:“想到當初我實際上不願意去,那是那麼可怕的想法啊。”

現在凱倫終於明白了,為了友愛,“親自去”無疑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無論付出什麼代價都值得的美德。

親自參加親人或朋友組織的活動,不管這種場合是歡樂的還是嚴肅的,對於邀請者或接受者都具有重要意義。因為把“自己”當成禮物,親自到場,“自己”的價值得到體現,友誼得到報償。

當我們出現在他人麵前的時候,生活中意義深遠的事悠然而至。我們不斷交換友愛,在感情和精神上獲得一種今人難以忘懷的安慰。看來,“親自去”是社交禮節中最有價值的精髓。

那麼,什麼場合最為重要呢?一般地說,婚禮和葬禮處於首要位置,非去不可。生日、紀念日、節日或勝利慶祝日也很重要。諸如拜訪一位病友或陪同朋友去法庭之類的事情就是一種不很明顯卻需認真對待的關心和安慰的表示。

如何把“親自去”這份禮物送給朋友呢?現提供幾條參考意見:

(1)積極對待邀請。當你接到邀請後,是否立刻想到推脫呢?如果真是這樣,就須克服這個缺點,盡量說“是的”。生活中許多好交朋友的人的準則是“從不拒絕任何邀請”。這可能不切實際,卻十分可取。對待此事要專心致誌,把雜事拋開,盡量接受邀請,絕不要回答“不”。千萬記住,“親自去”勝過你送給朋友的任何禮物。

(2)想方設法親臨。要做到這一點,有時是困難的,常會遇到交通、開銷、時間上的多方不便,但一旦我們想方設法踐約到場,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是值得的。

(3)因故耽擱,事後彌補。有時人們因故未能踐約,內心感到負疚,但事後未做補償的努力,漸漸地把友誼忘卻了。千萬不要因小失大,失去友愛。如果你當時未能出席某儀式,事後可以去拜訪邀請者,把事情說清楚,以獲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