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他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輕者會產生抵觸情緒,更有甚者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俗話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批評別人自然不如讚美那樣受歡迎和容易為對方所接受,因此,必須把握好分寸,掌握必要的尺度,以免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達不成任何目的,反而招致對方的不滿甚至怨恨。
1.不輕易指責別人
蘇東坡的《河豚魚說》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南方的河裏有一條豚魚,遊到一座橋下,撞在橋柱上。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繞過橋柱,反而生起氣來,認為是橋柱撞了自己。它氣得張開嘴,豎起顎旁的鰭,脹起肚子,漂在水麵上,很長時間一動也不動。飛過的老鷹看見它,一把抓起來,把它的肚子撕裂。這條豚魚就這樣成了老鷹的食物。蘇東坡就此發議論說:世上有在不應該發怒的時候發怒,結果遭到了不幸的人,就像這條河豚魚,“因遊而觸物,不知罪己”。不去改正自己的錯誤,卻“妄肆其忿,至於磔腹而死”,真是可悲!
即使別人真的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在批評對方的時候也一定要講求適當的方式。一般人認為,挨批評肯定是苦的,是一件丟麵子的事,而且正是因為“苦”,受批評者往往要產生抵觸情緒,使批評的效果大打折扣,即產生批評的負效應。有些人能夠很恰當的把握批評的方法尺度,使批評達到春風化雨、良藥治病也甜口的效果。
2.不怒發衝冠,允許申辯
批評和發脾氣不是一回事。發脾氣有時不但無助於批評的效果,往往還會把事情搞僵。員工做了錯事,或說了錯話,你難免會生氣,生氣歸生氣,做上級的總要有氣度和涵養,要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批評時千萬不要聲嘶力竭。
3.實事求是,不惡語相向
批評宜以理服人,擺事實,講道理,你一味地挖苦侮蔑,或者以對方的缺陷為笑柄,過分地傷害他的自尊,往往會適得其反,輕者會產生抵觸情緒,更有甚者會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天晚上,海德的太太拿電話賬單給他看:“瞧瞧,兒子在我們去歐洲的時候打了多少長途電話,”她指著其中一項,“單單這一天,這一通,就打了l小時40分鍾。”
“什麼?這還得了!”海德立刻準備上樓去指責兒子。可是,他才站起來,又坐下了。海德想:自己在氣頭上,還是不說的好。而且兒子這麼大了,要說,也得有點技巧。 想了再想,海德把話忍到第二天。中午吃飯的時候,他笑著對兒子說:“你馬上回學校了,查一查數據,找一家長途費率最低的電話公司。”然後,他又來了個急轉彎,“咳,其實你上博士班,恐怕也沒有時間打,我是多操心了。”
“是啊,是啊,”兒子不好意思地說,“你是不是看到了我上個月的電話賬單?那陣子因為要回紐約,一大堆事急著聯絡,所以確實打多了。”
吃完飯,海德很得意,覺得自己把要說的“省錢、少打電話、別誤了功課”這些話,全換個方法說了,卻沒一點不愉快。
4.用正麵思考的方式對待別人的錯誤
說話真是大學問,美國的小學甚至會教家長怎樣對孩子說話。
小學三年級,學校告訴家長:“孩子的美術作品不夠好,你不能說‘你畫壞了’,而要說:‘你們想,是不是還能改進些?’而當孩子的功課做錯了的時候,你最好別說‘你錯了’。要很委婉地講:‘你檢查一下,有沒有照老師指導的方法去做?”’
“永遠不能傷害孩子的自尊,”學校的老師說,“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都能用很正麵思考的方式對待他,他將來也會以正麵的方式對待別人。相反,如果他從小接觸的就是惡意的、否定的言詞,他將來也會以‘負麵思考’看這個世界。”
美國《讀者文摘》上有這樣一個笑話,說得很好。大意是:一個丈夫找東西找不到,叫太太幫忙找,太太一眼就發現了,於是太太指著丈夫的眼睛說:“上帝給你這麼好的東西,你不用。”
丈夫笑笑,指著太太說:“上帝給我這麼好的太太,我正在用。”
那太太當時再忙,聽到這句話,不是也會開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