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思想淵源(2 / 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國內外的唯心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在中國人民的教育實踐中形成的。他的這一教育觀念,可以說是一個開了中國幾千年教育先河的教育理念。因為這一教育理念,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裏是從來沒有過的,而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也是不曾有過的。在舊中國封建製度的統治下,中國人民要求改變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下的生活,那就得喚醒廣大人民群眾,那就得教育廣大受苦受難的人民。“生活即教育”是麵向中國人民大眾的教育。陶行知認為:“大眾是文化的創造者”,“創造文化的大眾應該享受創造的結果”。(《陶行知文集》,第529頁)可見,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著想的教育。

(二)為了學生,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中寫道:“與生活即教育有連帶關係的就是社會即學校。”(《陶行知文集》,第633頁)陶先生的“社會即學校”主張的提出,是站在“人本”教育的立場上,站在為了一切學生的立場上的,他深刻認識到人民大眾需要生活,也迫切需要教育。“空氣是人人需要,人人不可少的,教育也是人人需要,人人不可缺少的。”我們的教育教學應“普遍的廣及於大眾……增加大眾以新的生命活力。”(《陶行知文集》,第417頁)陶行知把教育視為大眾對空氣的需要一樣,人人不可缺少,這充分說明教育對廣大勞動人民有著多麼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會給廣大勞動大眾帶來新的生命活力。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教育史上最早認識大眾教育重要性的教育家。在陶行知的許多論著中,關於大眾教育的問題和論述是隨處可見的。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鬧革命的時期,陶行知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認為革命成功要靠農民大眾。他指出:“五千年古國要出頭呀,鋤頭底下有自由呀!”“中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總數之百分之八十五,就是說,全國有三萬萬四千萬人民住在鄉村裏,所以鄉村教育是遠東一種偉大的現象,凡關心世界問題的人們,絕不至於忽略這種大問題,無論辦的好不好,中國的鄉村教育關係到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民。”(《陶行知文集》,第203、381頁)學校要為社會服務,學生來自社會,關心學生,社會就是大學校。

陶行知主張開辦多種形式的學校來普及教育,提高大眾的科學文化知識。學生進入學校,要學好服務社會、改造社會、推動社會進步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本領。不關心學生的全麵發展,靠辦一種類型的學校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也是沒有前景的。他從我國的國情出發,主張辦教育“民為貴”,人民第一,一切為了人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教人民進步者,拜人民為老師。”(《行知詩歌集》,第855頁)這種辦教育的思想和“三個一切”的辦學思想是相通的。

(三)為了一切學生,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從一切學生出發的,是以“為了學生一切”做基礎的。學生是活生生的人,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教育必須以學生為本,關愛每一個學生未來的發展。他說:“人生天地間,各自有稟賦;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行知詩歌集》,第13頁)陶行知的這一理論,深刻提示了教育對象的個人品性的不同特點,教育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的稟賦,為一切學生謀發展。“三個一切”創造性地豐富和拓展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幾千年來,在傳統的“死讀書,讀死書”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以“文字當教育……於是講書、聽書、讀書便等於正式教育而占領了幾乎全部之時間。它使人坐而言,不使人起而行”。(《陶行知文集》,第297頁)“先生隻管教,學生隻管受教,好像是學的事體,都被教的事體打消掉了”,“先生隻會教書,隻會拿一本書要兒童來讀它、記它,把那活潑的小孩子做個書架子、字紙簍,先生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的製造家,學校好像是書架子、字紙簍的製造廠”。(《陶行知文集》,第13頁)陶行知把傳統教育思想的危害揭示得入木三分。他指出:“教學兩者,實在是不能分離的,實在是應當合一的”。“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在教學生學。”(《陶行知文集》,第13頁)“教學做合一”打破了幾千年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創造性地提出了符合教育規律並推動教育發展的教學觀,這一光輝的教育理論,不僅在陶行知先生所處的時代起過積極的作用,而且對今天的教育仍有現實意義,同時為“以學生為本”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徐特立的“學生主體”教育思想

徐特立是我國無產階級教育家,他一生70餘年從事教育工作。他從辦學校推動教育的普及到創建基礎教育的大眾化,他的“學生主體”、“育人為本”、“終身學習”的教育思想,為我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我國無產階級教育史上的豐碑。

(一)徐特立“人師”、“經師”論

教育的目的是教書育人。辦什麼樣的學校,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這是教育之根本。無產階級教育家徐特立在其數十年的教育實踐中,為教育的發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無私的奉獻。他說:“教書育人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人,教育後一代成長為具有共產主義思想品質的人。”(《徐特立教育文集》,第295頁)因為教師的職責在於教人知識,更在於育人。在讀書時期的青少年學生,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正確地引導和教育,將會給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否則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誤人子弟,甚至貽害社會,貽害國家。怎樣才能使教師把握好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學生的方法呢?他指出:“教師工作,不僅是一個光榮重要的崗位,而且是一種崇高而愉快的事業。它對國家人才的培養,文化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後一代的成長,起著重大的作用。”根據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他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指出:“教書是一種很愉快的事業,你越教就會越愛自己的事業。當你看到你教出來的學生一批批地走向生活,為社會作出貢獻時,你會多麼高興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後來居上,這裏不也包含著你的一份辛勤的成績在裏麵嗎?”(《徐特立教育文集》,第295-296頁)究竟應該做怎樣的教師呢?他說:“教師有兩種人格的,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人師就是教行為,就是怎樣做人的問題。經師是教學問的,就是說,除了學問以外,學生的品質,學生的作風,學生的生活,學生的習慣,他是不管的,‘人師’則這些東西他都管。”徐特立主張,在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裏,“我們的教學是要采取‘人師’和‘經師’二者合一的,每一個教科學知識的人,他就是一個模範人物,同時也是一個有學問的人”。(《徐特立文集》,第494-495頁)徐特立是站在科學的、人的發展的高度來看待教師這一職業的,他把對學生的知識教育和思想品質教育看得非常重要,二者缺一不可;特別是思想品質,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方向”的作用。從徐特立對教師的論述,我們可以明確地看出,他一生辦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始終不動搖的是為學生未來的發展著想,為民族的未來著想。

(二)徐特立“教學生學習”論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說,學生在學校的主要活動是學習,那麼教師在學校的主要活動就是教學,即教學生學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得到利益,都獲得進步。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始終起主導作用,是教與學過程中的主導和引路人;學生則是這一活動的主體,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隻有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動性,才能自覺獲取知識。徐特立一貫主張在教學中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自覺性和積極主動性,反對教師片麵灌輸和以教代學的現象。他指出“自覺是教育上最高的原則”(《徐特立文存》第二卷,第16頁),並堅決反對教師在教學中扼殺學生自覺主動性的做法。在教學中“不跟學生商量,強迫學生接受”的做法是錯誤的。舊式課堂教學“上課鍾點太多,使學生隻是聽講,自修的時間,休息的時間非常不夠”,培養出來的學生多是些“人趨亦趨,人步亦步”的書呆子。他說:“這種方式還是以先生為主體去啟發,而不是學生奮發。我們是要學生很熱情,造成學生熱情的學習環境,要學生自動,這樣的方法才是好的。但是啟發式我們不能絕對否認,有時先生要啟發學生一些東西,以造成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主動,這樣的啟發還是必要的。”(《徐特立文存》第四卷,第251頁)從徐特立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很重視“學生自修”,很重視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教育大眾化:為一切學生著想

教育要針對學生的特點來進行,循序漸進,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教育效果。體現在教學上,教師就是學生需要什麼就講什麼,學生適合學什麼,教師就教什麼,學生已經知道的、不需要的,教師就少講或不講,這樣就可避免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厭煩心理。這種為了一切學生著想的教學,徐特立把它稱為大眾化的教育。為了使教學不脫離學生實際,他在《國文教授之研究》一文中指出:“記事文:記述天然、人工物之大小多寡事理之文,位置形色等靜的狀態之文,初學年多用此體”;“說明文:解釋事理之文,如科學之講義,經史之傳注,著述之序跋等屬之,初等三年級以後,適用此體”;“議論文:對於命題,主張自己之意見,立證以論說之文,高等科可選用”。(《徐特立文存》第一卷,第8-9頁)反之,教學內容如果“不依目前的需要和可能的接受……這樣就困累了青年的頭腦”。(《徐特立文存》第四卷,第332頁)這就是說,學生已有的經驗也製約著教師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和學生學習的效果。我們的教育對象學生的知識經驗愈豐富,他們便愈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和內化。但學生已有經驗的狀況是千差萬別、因人而異的,作為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或與學生有關聯的實踐情況出發,注意“教授學生熟知之事物”,而不要從原則出發。總之,我們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使用,要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貼近學生生活。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便易於接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