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外關於“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隨著經濟社會的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來臨,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無論對個人還是國家,甚至對全人類的作用,都越來越受到關注。教育的這種地位和作用促使教育理念也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教育理論研究的新突破而發生變化。當代的教育理念深刻關注人的發展,一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在形成。同時,在教育領域出現了創新教育、全民教育、終身教育、合作教育、環境教育、學習社會化以及多元智能理論等教育新理念。
(一)專家認為21世紀是一個“學習化”時代
學習化社會要求由傳統教育中重視人的“受教育權”向重視人的“學習權”轉變,教育者不再居於教育的壟斷地位,受教育者也不再一味地被動接受,而學習者在整個教學過程應自動和主動地學習,即教育者應賦予學習者以主體地位。教育工作的重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固有知識,而轉向塑造學習新型的人格。“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於使學習者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工作,學會如何合作,以及學會如何生存”。(顧明遠:《國際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學會學習,是關乎學生終身發展的事情,這一教育理念,是時代賦予教育者的使命。如何教學生學會學習,是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永恒的研究課題。在新的曆史時期,肩負教育使命的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我們的所作所為,都要替學生想一想。要考慮到他們未來學習、生活、工作、生存的需要,才能在教育過程中具體實施,才能最有效地實現教育目標。
(二)合作是一種精神
綜觀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大凡有影響、成就突出的偉業,多係合作所完成的。作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教師,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時時事事注意培養學生這種精神,並使這種精神能代代發揚光大,相信未來的中華民族將會永遠立於世界強國之列。
合作教育思想是當代社會發展和教育發展的產物,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對千百年來傳統教育反思的結果,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和時代性。在合作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廣大教育工作者從教育教學中的師生關係入手,來探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思路。力主在師生人際關係上摒棄權力與服從,建立平等、和諧、健康的師生人際關係,學生沒有強製的學習,教師千方百計從人道主義原則出發對待學生,強調在教學中應尊重人的價值和尊嚴,尊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的自尊性。“合作教育思想把發揮人的潛能,重視發展學生的個性放在重要的地位。尤其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為教師是創造平等、民主的課堂氣氛,實現師生合作學習的關鍵。”(顧明遠:《國際教育新理念》,第60頁)這裏所論及的師生合作是教與學的合作。在傳授知識上是平等和民主的,教師不以權威自居,學生也不唯命是從;在潛能發展上,學生要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的獨立發展,為學生的發展創造一個寬鬆的氛圍和環境,每個學生的個性教育能得到最大發展。怎樣才能把合作教育的理論思想與教育教學實踐結合起來,這已經成為國內外廣大教育專家和教育工作者改革和研究的熱點。
教育教學改革的出路何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和辦學理念如何在教育教學中得以全麵實施,我們作過認真的反思,“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教育理念正是在上述思想的指導下,經過十幾年來的探索實踐,在西京學院誕生的。
五、國內近年來關於教育新理念的討論
教育尤其是全民教育,不僅是實現社會平等的重要途徑,是社會和國家走出危機、擺脫貧困、實現繁榮的必然選擇,也是解決全球性問題,消除各地區各民族之間不平等、不穩定因素的重要途徑。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巨大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步入了快車道。各種先進的教育思想都對我國教育改革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我國教育界的創新者在此影響下,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教育新理念,對我國教育的良性發展起到了正確的導向作用。
(一)人人可成才的理念
人人可成才的理念認為,每個受教育者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潛能,即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人人成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學生的智力優勢和潛能,及時加以引導、激勵和開發,讓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特長得以發揮。堅決摒棄用文化課考試成績一把尺子來評判學生,更不應對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采取諷刺、挖苦和歧視的態度。實際上,學習成績差一些,並不一定真的難以造就,每一個學生,都可成才,人人都能成功。
(二)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理念
這個新理念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觀。它認為,學習在於憑借原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在合作交流中生成新的知識和開發潛能。該理念倡導的學習方式,是積極主動、發現探究、合作交流的現代學習方式,它以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問題性為基本特征。新課程中的研究性學習課程,就是為引導、促進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而開設的,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要靠教師觀念的更新和積極的引導。
(三)學生發展、教師提高的雙贏理念
以前的教育理念認為,教師是“春蠶”、“蠟燭”,這樣的教學工作對教師自身來說是純消耗型的。新理念則強調教師不僅要“放電”,更要“充電”;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教師通過對新課程的研究、探索,觀念及時得到更新,知識視野不斷擴展,知識結構逐步完善。教學不僅要使學生得到發展,而且要讓教師得到提高,從而實現互動共進的雙贏局麵。
(四)開放的教學理念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教育要達到的三維目標。教育,不能脫離社會、脫離實踐,必須緊跟時代,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特點。鑒於以往教育教學局限於課堂、局限於教材、局限於校園的弊端,新理念提倡開放的教學,即在時間和空間上,不再把學生24小時關在學校,實行所謂的封閉管理,而是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走向社會。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勞動與技術等課程的開設,為學生走出校門參與社會實踐提供了條件。在教學上,內容不囿於本學科,強調學科與學科間的互相滲透。在測試上,命題不拘泥於教材,答案不唯一,鼓勵學生發表獨創性的見解。
(五)民主的教育教學理念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隻有處於一種平等、寬鬆的交流與互動中,思維才容易被激活,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才容易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必須摒棄“師道尊嚴”,從而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係,即在學業上的指導關係,在人格上的平等關係和情感上的朋友關係。教師要善於為學生營造寬鬆愉悅的成長環境,成長的環境需要激勵。
(六)教即導的理念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合作者、指導者、督促者,教學的功夫主要體現在一個“導”字上,或指導,或啟導,或引導,或疏導,舉一反三。善於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善於教給學生各種學習方法,不是為教而教;善於結合教材培養學生各種思維能力,如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思維、逆向思維;善於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既保障教學不偏離教學目標,又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循循善誘。
(七)多元評價的理念
對學生的評價,過去主要依靠老師對其文化課成績這一單一手段。多元評價理念倡導多元評價,如對學生的評價,評價主體不局限於教師,學生可以自評、互評,家長、社會也可以參與其中;評價手段,不局限於閉卷筆試,可以開卷考試,可以麵試答辯,還可以進行情景測試。此外,學生的成長記錄袋,也是評價學生的重要依據。
(八)創新教育的理念
創新教育是旨在培養創新人才或創造性人才的教育。美國學者奧斯汀於1941年開設的創造工程課,以及他撰寫的《思考的方法》可被認為是創新教育理念的起源。創新教育除自身發展的原因,也是近代和當代世界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競爭的外在形式集中於經濟,而發展經濟、增強經濟實力又總是與教育分不開的。
現在美國正式成立了創造教育基金會,許多大學設立了創造教育研究機構。
創新教育理念的特征是:第一,創新教育是全麵發展學生智慧品質的教育;第二,創新教育是全麵發展學生個性品質的教育;第三,創新教育必然是體現學生主體精神的教育;第四,創新教育是麵向全體學生的教育;第五,創新教育是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第六,創新教育是終身教育。
(九)以人為本的理念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落實到教育領域,則要求學校的所有工作,必須做到三個一切,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由於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不僅是一種推動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而且是對社會及個人具有高回報率的投資,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就成為必然。同時,這也對大學教育本身提出了新的問題、新的要求。
西京學院“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提出,正是在汲取了我國改革開放後形成的教育新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符合新時期教育發展規律的全新理念。“三個一切”教育理念,不僅使西京學院的辦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將在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中確立起其應有的地位。“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科學內涵,也成為教育界積極探討的熱門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