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斷滿足學生的多層次需求,促進學生全麵發展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基本可歸結為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兩種。人隻有在其基本的生活得到滿足之後,才有能力去做其他事情或者實現其他需要。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高等學校中出現了注重學生消費者的辦學思想轉變,強調“學生消費者第一”,這即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所謂“以學生為本”,首先,它明確了學生與學校的關係,即學生作為消費者進入學校,在一定意義上成為買方,學校則成為賣方;其次,它更加關注學生的權利,即學生應具有獲取知識、選擇專業、選擇教師和安全保障等權利;再次,它提出了學校改革的目的在於不斷完善自身的培養模式,教育教學方法應該適應學生發展的需求。
學校的各項工作其實質就是為了滿足學生的多層次、全方位需要,比如:吃飯、讀書、個性發展、休息、娛樂、社交、鍛煉身體等。
(二)搞好學校的核心工作,提高教學質量
學校的核心工作是優化專業結構設置,充實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任何一所學校都有職責各異的工作機構,但隻有樹立以教學為核心的觀念,才能切實貫徹“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思想。因為學生在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相對於學校而言,即教學是學校為學生提供的核心服務。如何搞好學校的教學工作,這是每一個教育家首先應思考的問題。
1.教學質量是民辦高校持續發展動力的生命線。教學質量的高低取決於多種因素,不僅包括師資隊伍、教學實驗設備條件、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等硬件因素,還包括辦學思想、教學管理、專業建設、課程和教材建設等軟件因素。上述因素綜合發揮作用的結果,就是教學質量的反映;而且更重要的是,各因素之間結合的緊密程度和科學程度,對教學質量的影響更加直接、更為重要。
以教學為中心,以質量為生命,本是各類高校必須遵循的辦學思想,隨著形勢的變化和發展,堅持這一思想,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已成為各類高校特別是民辦高校生死攸關、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
首先,新世紀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趨勢,對我們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是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以及人文科學精神的複合型人才;經濟的全球化要求培養出更多的外語、外貿人才;市場經濟的建立和完善又要求人才具有熟練的市場經濟知識;信息時代的到來,為教育開展現代化網絡教學等提供了可能。
其次,人民群眾對提高教學質量的願望也明顯增強。西京學院在校生的家長,大都屬於工薪階層,學費的開支占了他們收入中相當大的部分,他們因此更加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和畢業後創業持家、貢獻社會的能力,關心他們的投入是否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我們必須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出發,通過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到更多的就業創業本領,以報答家長對他們的養育之恩和成才期望。
再次,西京學院的超常規發展對教學的軟硬件設施建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合格人才,教學質量是我校生存發展的基礎,是學校的生命線。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永恒的主題。因此,我們要堅持以質量保規模、在一定規模上求質量的原則,走“規模效益與質量效益協調發展”之路。
2.提高教學質量的措施。
第一,要不斷端正辦學指導思想,明確學校的發展定位。西京學院的辦學方向是“緊貼市場需求,培養一專多能、多能多證、高素質的複合型、實用型人才”。在專業設置上,要適應和追趕市場經濟對人才不斷變化的要求,為學生提供最新最好的專業服務。
第二,要著力建設一支熱愛教學工作、事業心強、業務素質高的教師隊伍。以全麵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為中心,以培養專職教師、骨幹教師為重點,建設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相對穩定、富有活力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大力提高教師的思想品德和教學能力,培養教師教書育人、嚴謹治學、從嚴執教、為人師表的工作責任心。嚴格教學規範,凡在我校任教的教師,都應按照《西京學院任課教師教學工作要求十五條》嚴格要求自己,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第三,加大投資力度,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西京學院在教育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要不斷增加教學經費的投入。要進一步加強實驗室、教學儀器設備的建設,加強教材、圖書資料的建設,進一步增強以網絡教育為主的現代化教學手段。
第四,加強教學管理,建立健全質量保障和監控體係,向管理要質量。我校要利用民辦高校的後發優勢,擇善而為,嚴格教學管理,維護教學計劃的嚴肅性和組織教學工作的規範性,確保正常、穩定的教學秩序。
第五,加強學風建設,優化育人環境。我們要通過思想建設、組織建設、製度建設和環境建設,促進學生良好學風的養成。通過開展生動活潑的學風建設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形成教師以身作則,學生努力進取,校、院、係齊抓共管的良好教學風氣。
(三)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滿足學生在生活、學習上的緊迫需要
學校完善的後勤保障體係和現代化教學實驗儀器的配備是培養新型人才的必備條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我國總體上達到了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對學校硬件設施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僅靠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基本需要。特別是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頻頻發生食物中毒事件,使得國家對集體食堂、食品衛生高度重視,因此管理科學、嚴密的後勤保障體係是學校穩定發展的先決條件。同時,隨著新科技的發展,對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軟、硬件設施建設,無論在後勤保障上,還是在教學上都不能馬虎。現在,社會對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予以高度的關注。因而,學校實驗儀器設備一定要跟上科技的發展,滿足學生實踐的需要。
(四)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性格健全,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
雲南大學馬家爵殺人案震驚了教育界,震驚了全國,由此引發了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性格健全的極大關注。高校的首要任務是搞好教學,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性格,使學生全麵發展,最終成為新時期的創新人才是其根本任務。因此,了解高校學生的心理特征、個性意識傾向性,培養優良的性格品質,是與發展高校學生的智力與能力同樣重要的事情。
高校學生的個性心理發展的結構十分複雜,主要有個性的意識傾向性,包括需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人生觀和世界觀等;個性的心理特征,包括氣質、性格和能力等。個性心理結構中的各種因素是相互聯係的,組成完整的統一體。
1.高校學生個性的意識傾向性。個性的意識傾向又稱為個性動力結構,它是高校學生進行活動的基本動力,是個性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它決定高校學生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在心理活動上具有導向的作用。高校學生的需要常以意向、願望和動機的形式出現。與中學生相比,高校學生對物質生活的需要逐漸提高,對精神需要有較高的要求,集中於“求知、求友、求愛”。正確引導高校學生的心理需求,是高校學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高校學生的動機也較為複雜。動機產生於需求的基礎之上,是激勵人去行動或抑製某種行動的內在原因。在校學習的高校學生,有的是為了將來更好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而努力學習;有的則為獲得文憑,謀個好職業而學習;有的為實現家長對自己的期望而學習等。從高校學生的成才欲望看,學習動機的主流是好的,但有部分學生的學習動機有待端正,學習目的有待明確,這都給高校提出了要求,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
高校學生的興趣非常廣泛,涉及各個領域,同時又逐漸形成穩定的中心興趣。高校學生的興趣發展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積極的興趣能促進個性優良品質的形成,促進某方麵才能的發展。高校學生的中心興趣的形成一般經曆“有趣―樂趣―誌趣”三個階段,並從直接的興趣到間接的興趣發展,此時,高校學生對學習活動的結果感興趣,而不隻限於對活動本身感興趣,這是興趣的升華,是從低層次向高層次的發展,它與理想結合起來,是通向成才的橋梁。
高校學生的理想特點,具有日益概括的性質,而且逐漸穩定,許多高校學生樹立了遠大的理想,具有現實的意義和長遠的意義。信念與理想結合在一起,成為個性意識傾向的核心部分。高校應引導學生在信念與理想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2.高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高校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征主要由氣質和性格組成。氣質是人所具有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征,主要是神經過程基本特征在行為上的表現。神經過程的基本特征有強度、均衡性和靈活性等,由於這些特征的不同結合,組成四種典型的氣質表現,即興奮型、活潑型、安靜型和弱型。大多數高校學生的氣質型是多種類型的混合型(中間型),屬於某一種典型氣質類型的高校學生是少數。高校應根據不同氣質類型與從事某種特定職業的關係,指導學生對職業的選擇。
性格是人在對現實的態度及其行為方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穩定的心理特征的綜合。性格是組成個性心理的主要部分,以致人們常與“個性”概念混淆。高校學生的性格結構很複雜,包含多種多樣的特征,主要有理智特征、態度特征、情緒特征、意誌特征等。在性格類型的劃分方麵有各種學說,主要有:①按照機能學說劃分為理智型、情緒型、意誌型和中間型(混合型)這四類。②按照高校學生心理活動的傾向性劃分為外傾向型、內傾向型和中間型這三類。③按照思想行為的獨立性劃分為順從型、獨立型和中間型這三類。性格品質優良的高校學生,成為國家有用人才的可能性大,性格消極的高校學生,成才的可能性較小。
因此,重視發展高校學生的優良個性心理品質,全麵關懷高校學生的成長,是“為了學生一切”的重要組成部分。
(五)正確理解“為了學生一切”的科學內涵,千方百計滿足學生的合理需求
“為了學生一切”是“三個一切”的重要內容,是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講的“為了學生一切”是有科學含義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告訴我們,人民的需要是很廣泛的,既有暫時需要、目前需要,又有長遠需要、根本需要;既有局部需要,又有全局需要。我們黨提出的為人民利益服務,不但要為人民的目前利益服務,更要為人民的長遠利益、集體利益服務。在現實生活中常常會出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矛盾,這時我們黨始終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教育群眾正確處理好眼前利益、個人利益、暫時利益與人民的長遠利益、集體利益、全局利益之間的關係。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還看到這樣的矛盾現象:雖說是人民醫院、人民鐵路、人民航空、人民學校,但是人們就醫還要掏錢、乘車還要買票、上學還得付費,這實際上也是人民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但從長遠的、根本的、全局的觀點去看,它們又是不矛盾的、統一的,因為國家取之於民,最終還是用之於民。
回到“為了學生一切”,道理與上述所講完全一樣。學生的“一切”需要也是很寬泛的,有目前的也有長遠的,有暫時的也有長遠的,有個人的也有集體的,有局部的也有全局的,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我們所講的“為了學生一切”很明顯是指學生的根本利益需要、長遠利益需要、全局利益需要、集體利益需要、合理需要,而學生的一切暫時的、局部的、眼前的等不合理的要求當然不包括在此之列。例如有的同學提出要通宵上網,我們能同意否?有的同學提出,校門要敞開,出入自由,我們能同意否?有的同學寒暑假不按時返校,我們能同意否?凡此等等。一句話,如果我們不堅持大多數同學的根本的、長遠的、全局的、合理的利益需要,而去遷就少數人眼前利益、局部利益、暫時利益、不合理要求,那我們的學校就不會有發展、有提高、有進步,對這些同學的健康成長也是不負責任的。
當然,學生在發展過程中,會有許多要求,大多數是合情合理的,老師應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滿足,這既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更會給教育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內在聯係
“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由西京學院提出,很快在國內教育界得到認可和仿效,足以說明“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符合教育規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基本要求。“三個一切”教育理念,內涵科學,層層深入,具有其不可替代性和互補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理念體係。
(一)“一切為了學生”是“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基礎“一切為了學生”是樹立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新教育理念的基礎,是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方針的具體體現。一切為了學生,是高等院校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校要樹立管理即服務的新觀念。為學生成長提供優質服務,是學校最基本的職責。學生既是學習的主體,也是學校的主體。因此,“一切為了學生”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對當代教育活動本質的新理解,也反映了社會對教育功能轉變的要求。
貫徹“三個一切”教育理念,首先是貫徹好“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學生”是“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基礎。隻有“一切為了學生”,才能“為了一切學生”,進而“為了學生一切”。沒有“一切為了學生”,其他兩個“一切”就無從談起。因此,民辦高校的各項工作,隻有圍繞學生來做,才能為學校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任何偏離“學生”中心的思想都是錯誤的,都是需要大力糾正的。一切為了學生,目前在學校貴在落實。特別是不直接和學生打交道的部門,一定要深刻認識“一切為了學生”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因為學校的任何一個部門的任何一個決策,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學生產生影響,有時也許因為我們並不看重的小事,而使某位同學的人生軌跡發生了變化。
(二)“為了一切學生”是“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著力點“為了一切學生”並不是對“一切為了學生”的重複,而是強調了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要真正做到“為了一切學生”是需要對傳統的精英教育觀念進行變革的。
高等教育在國際上走過了一個由英才教育到大眾教育,進而向普及教育發展的過程。這一過程形成的主要因素,一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和教育公平思想的出現,它使人們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客觀條件和均等機會;二是人力資本理論的產生,它使人們認識到高等教育不僅是一種裝飾品,而且是能夠產生收益的投資。正是由於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不僅是一種推動科技、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而且是對社會及個人具有高回報率的投資,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就成為必然。同時,這也對大學教育本身提出了新的問題、新的要求。
我國高校近年來連續擴招,學生群體構成與擴招前有了很大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堅持“為了一切學生”教育理念就顯得十分重要。
“為了一切學生”,就是學校的各項工作要麵向全體學生。教師要充分信任、尊重、關懷和了解學生,激發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教與學,學是根本,教要立足於學、服務於學。要就學論教,要注意因材施教,激勵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的積極性,開發自身的潛能,盡力讓每個學生去達到他可能也可以達到的水平。至關重要的是,要對“後進生”、“雙差生”給予更多的關愛,付出特別的愛心和耐心,處處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時時注意培植他們的自信心,有意識地努力地為他們創造一些進步和成功的機會。
實際上,“為了一切學生”是對“一切為了學生”理念的進一步的要求和著力點,僅有“一切為了學生”,而沒有“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
(三)“為了學生一切”是“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深化和落腳點
以往的大學教育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很少顧及學生成長、成才、成人這些更重要的方麵。到了20世紀下半葉,高等教育在人的培養上強調能力,即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和一定的組織能力。此後進而提出了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即強調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心素質等。從傳授知識到培養能力,再到提高素質,這標誌著教育思想的一次次飛躍,它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規格和培養教育的全過程,也是堅持以學生為本理念的充分體現。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完善素質,這是大學生投資高等教育的目的所在。
今天的大學生渴望而且應該成為學習的主動者,因此,我們必須實現兩個轉變。一是實現以“創造”教育為核心的教育內容、方法的轉變。二是實現以“學分製”為核心的教育教學管理方法的轉變。
“為了學生一切”,就是要麵向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麵,使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麵得到協調的發展。我們每天麵對的學生不僅僅是認知的主體,而且是一個個有思想、有感情的生命體,需要學習求知,也需要歡愉活動,更需要友善尊重。我們的教育要向學生傾注期待和激勵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參與認知活動,用情感伴隨理性,逐步達到自然的心理驅動,由觀念活動到現實活動,由“內化”到“外化”,由不自覺到自覺的認識的飛躍。促進學生全體發展、全麵發展、主動發展和終身發展,通過調動學生的內動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來實現發展。
總之,“三個一切”教育理念步步深化,層層遞進,缺一不可,組成一個有利於民辦高校自身發展需要的理念體係。貫徹好“三個一切”教育理念,是民辦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的基本原則。“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提出,是西京學院為我國教育事業作出的一大貢獻。
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認為,“三個一切”的相對完整的表述可以是:西京學院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要為學生服務,要為西京學院的一切學生服務,要為滿足西京學院一切學生的一切合理需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