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國的公辦高等教育過去長期處在精英教育階段,同時又在計劃經濟的體製下形成了高度行政化的教育管理體製,因此在教育理念上形成了行政中心、學校自我中心的辦學傳統。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全麵發展的需求和學生的利益未能得到很好的關注。隻是由於國家的長期支持和學校積累的師資力量等使公辦高校具有重要影響。近幾年來,高校連年擴招,教育規模的急劇擴大,已經使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存在憂患。特別是學生的人數急劇增加,學生學習過程中麵臨的各種壓力及諸多問題的出現,已向高等教育提出了轉變教育理念的強烈要求。那種以學校自身為本位、以行政為本位的辦學方式已嚴重不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的要求了。
不僅如此,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也要求高等教育轉向“三個一切”的新教育理念。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不僅高等教育大眾化要求轉變傳統的高等教育理念,而且我國由計劃經濟體製轉向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趨勢也要求轉變傳統的高等教育理念。自1978年以來,我國開始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規模空前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強烈的持續的人才需求,從而催生了中國教育大發展的新時期。這個新時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呈現為強烈的由計劃經濟體製轉向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過去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教育體製是:國家怎樣安排,學校就怎樣培養,然後由國家統一分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和完善,教育也要適應市場的要求培養人才,其最終的結果就是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上。如果說企業要在市場競爭中取勝主要就是靠高質量的產品,那麼教育服務於社會和適應人才市場競爭的要求就是要培養出高質量、高水平的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
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三個一切”新教育理念是對傳統計劃經濟體製下舊教育理念之“行政本位”或“學校本位”觀念的衝擊,“三個一切”是以學生為本位的。以學生為本位也就找到了教育適應市場對人才需求的通道,它把市場對教育的要求落實到了學生的培養上,這就滿足了市場經濟體製下學生為謀生和就業而求學的要求。
四、“三個一切”突出了高等教育活動在當代社會的服務功能
在一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中,高等教育不但顯示出具有很強的職業性,而且顯示出高等教育活動有強烈的、明顯的服務於人的全麵發展和社會的全麵發展的功能。教育活動曆來被看成是傳授知識、教化人的高等活動,教育機構掌握著社會發展的知識資源和文化資源,在社會結構中處於優越的地位。在高等教育的早期階段,教育活動的社會服務功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未被人們充分認識。從中國社會發展的曆史看,雖然有著悠遠的教育曆史,但在教育活動功能的認識上也曾經長期把接受教育看作是少數人的事情。
一是在接受教育的對象上存在著不平等。幾千年來,隻有那些處於社會上層地位或在經濟上富裕的家庭和子弟才有機會接受教育,而廣大民眾是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封建統治者認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推行愚民政策。廣大民眾渴望知識、渴望受到教育,但這隻是可望不可即的幻想。
二是在教育活動中,辦學者、教師對學生的關係是居高臨下的關係,學生處於附屬和依從的地位,這不僅束縛和壓抑了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而且也使教育活動的平等性、主體性長期被忽視。當然,由於古代社會生產力落後,社會分工很不發達,加之封建等級關係對教育活動的製約,教育活動的社會服務功能也很難被人們認識。
近代工業化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社會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巨大的需求,不但義務教育製度在一些工業化國家建立起來,而且高等教育也發展起來了。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教育活動的服務功能逐漸被人們認識。教育活動的服務功能要求在教育領域內建立平等的民主的關係,要求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我國在改革開放前實行的計劃經濟體製,教育領域內平等關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權利和義務關係並未引起重視,因此,在辦學理念上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應有的權利。
“三個一切”辦學理念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形成的,它與國際上把教育活動看成是服務業的思想是一致的。“三個一切”辦學理念倡導學生主體論、學生平等論和學生目的論,從而在教育活動上開啟了新的教育理念:
一是“三個一切”辦學理念主張辦學者即學校和學生是平等的權利義務關係,認為辦學者提供的是教育服務,學生交費上學購買的教育服務,因此雙方的關係是平等的。作為提供教育服務的學校,應當以學生的要求、學生的發展為根本。
“三個一切”確立學校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要求學校(辦學者)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權利與義務關係,這在等級傳統曆史影響的我國無疑是有著巨大的思想觀念上的阻力的。因為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教育不被看作是一項提供服務性的活動,認為把教育看作是一項服務性活動會降低了教育活動的地位,會使辦學者或學校失去應有的權威和地位,這正是長期以來教育領域內不平等關係產生的根源之一。這種舊的傳統的教育理念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正在被新的教育理念所取代,社會生產力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使教育活動不斷顯示出其自身的服務功能:
首先,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要求社會成員必須掌握基本的知識和技能。因此,在現代社會中,接受教育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社會公眾的基本權利,這就要求國家和社會向每一個成員提供基本的教育服務,即提供義務教育,同時也盡量使社會成員中有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
其次,教育機構由過去少數人壟斷文化資源的機構變為向社會成員全麵開放並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構,教育由麵向少數人到麵向全體社會成員,這是教育性質和功能上的巨大變化。
再次,社會成員出於謀生和求知的需要,出於實現個人全麵發展的需要,有強烈的接受教育服務的客觀要求,並且個人付費接受和購買教育服務,這就使教育活動的服務功能更加突出了。“三個一切”的新教育理念,適應了教育活動的服務功能,從辦學理念上確立了為學生服務的思想,這就在學校的辦學者和學生之間建立了平等的權利義務關係。
二是“三個一切”辦學理念主張教師和學生的平等權利義務關係。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是教育活動中最重要的基本關係。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主張教師的地位高於學生,主張學生要服從教師的權威,甚至要無條件的服從。作為學生,尊敬老師、尊重師長是應該的和必要的,但是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學生的獨立人格,也是傳統的師生關係中不合理的部分。在教育活動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思想的引導者,但同時又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從教師是教育服務活動的提供者來看待教師和學生的關係,就必須確立教師和學生平等的權利義務關係,也有利於教師從職業要求上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有利於增強教師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教師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破除師道尊嚴中的特權觀念。“三個一切”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求教師把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潛能與個性放在第一位,要為學生接受教育提供高質量的教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