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個一切”從肯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就是把人看作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就是認為隻有人這個主體是社會曆史發展的動力,與人相對的客體的發展是與人這個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分不開的。主體性活動是主體在“主體―客體”關係中形成和表現出來的特性,這種特性對於作為活動主體的人來說,是一種人格特征,人格是人的主體性在主體身上的集中體現,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一種資格。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強調是“以人為本”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哲學曆來反對把人看作是被動的、客體的思想。具體到教育領域,學生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這是由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客體關係決定的。“學生主體論”認為,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學生構成學校的主體。在教育活動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把學生作為能動的、自主的、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自身價值和思想感情。
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在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上,表現在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熱情來自於自身的內在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激發學生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不夠,把學生看成是單純接受知識、接受管理的被動客體,隻關注知識的單向傳承和學生的考試成績;而在學校的行政管理和後勤服務工作中,往往以本部門的職能為中心製定管理製度,沒有切實地從學生主體的角度去全麵考慮如何為學生服務。“三個一切”的教育理念從以人為本上對學生主體地位進行了高度的肯定,肯定了學生是學校的主體,處於學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地位,學校的教學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後勤服務工作都要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這就把“以人為本”的思想具體落實到了學生的身上。
(二)“三個一切”從一切學生的平等地位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就是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給每個人提供發揮自己個性和能力的機會,就是不因智力差別、能力高低而受到社會的不同對待。“三個一切”倡導“為了一切學生”,就是說每一個學生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都是平等的,都應受到老師和學校的關注和愛護。教育活動是最具有人文關懷的社會活動,教育不僅是傳遞知識的一種手段,更是培養人、提升人的素質的一種社會活動。馬克思說,教育活動“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麵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馬克思還說:“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之所以要堅持一切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權和人格平等權,就是因為隻有通過教育,每個人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才能為個人的全麵發展打下人類文化知識和道德精神的基礎。
從人的社會化過程看,一個人出生之後主要的還是一個自然人,其後天的發展雖然離不開先天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但在根本上還是取決於個人所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其中學校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近代社會工業化革命以來,工業化國家普遍規定和實行了國民的義務教育。而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在普及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工業化國家的高等教育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則已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在有些發達國家,甚至已進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越來越多的人受到高等教育,這標誌著社會的發展不斷提升人的價值和地位,同時也要求學校教育要尊重每一個人接受教育的權利。
“三個一切”中提倡“為了一切學生”的新教育理念,彰顯了“以人為本”的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時代要求,同時也使每一個求學的學生獲得了自尊和自信。每一個學生從“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目標中感受到了學校和辦學者對學生深切的人文關懷,從而會激發自己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要做到“為了一切學生”的新教育理念,學校在實踐中是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耐心的。如果沒有深厚的“以人為本”思想的支撐,就會難以持之以恒、始終如一地做到“為了一切學生”,這就要求學校的管理者、後勤服務部門和廣大教師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從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的“以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上落實“為了一切學生”的教育目標。
(三)“三個一切”從“學生目的論”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
“三個一切”倡導“為了學生一切”,這就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有著多方麵需求的,需要從多方麵關心的有待全麵發展的個人。對教育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上的作用,德國美學家席勒曾指出:“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後一種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在人類思想史上,這是第一次明確提出有一種“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它的目的不是培養知識和技能,而是培養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席勒提出了與德育並列的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將其界定於人性的自由解放與發展,這就開辟了人的全麵發展和審美生存的新人文精神之路,並且完成了德育、智育、美育的區分,開辟了以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和諧發展為理念的現代審美教育模式。將審美教育與人的自由生存和人性的全麵發展相結合,其意義極為深遠。很可惜的是,長期以來,中國的教育界不重視美育教育,人們總是偏重於知識教育,並且把德育教育簡單化、形式化,以至於在解決學生深層次的心理―情感―欲望等問題時,陷入失敗的困境與尷尬中。那種能夠有效地協調理性與感性、思想與情感、理智與身體的審美教育,在當代教育結構中是空缺的,這已經嚴重影響了當代人的精神思想與生命健康。
“三個一切”倡導“為了學生的一切”,還體現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轉變到了大眾教育階段後教育對人的個性和才能發展的功能,尤其是體現了人的個性發展對人的全麵發展的重要作用。人的個性就是個人相對於共性而言的個別性,即個人獨有的特征、個體獨有的主體性特征和人格特征。從這個意義上看,個性是人的主體性的個體表現,同時,個性又是個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的體現,人的全麵發展集中體現在人的個性發展上。要實現人的個性發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通過教育使每個人的一切天賦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發展,使每個人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馬克思說:“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麵性”。
我們看到,高等教育大眾化正使越來越多的人有了發展自己個性和能力的機會。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以至於將來的普及化,不僅是因為工業化、現代化使社會需要各種各樣層次人才的需要(這一需要為每個人成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提供了現實需要和條件),更重要的是,現代社會的進步已為每個人通過接受教育、接受更高程度的教育,掌握人類的文化資源,發揮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提供了現實可能。個人接受更高的教育,不僅是出於謀生的需要,而且也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健全的、有能力的現代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成為創造現代文明和享受現代文明的人。個人接受高等教育,不僅有功利性的目的,例如為了在職業上有競爭能力;但也有非功利性的目的,這就是使自己具備全麵發展的人的素質、修養和能力。“為了學生的一切”正是著眼於學生的全麵發展而理解教育活動的功能和目的的,就像當代醫療活動已經由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病人為中心一樣,“為了學生一切”也要求教育活動要由以學校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為目的,這就在教育理念上轉向了“以人為本”的新教育理念。這種新教育理念彰顯了學生的成長比成績重要,學生要成才、成功就要先成人。這樣的新教育理念使人的全麵發展成為教育的根本,它從根本上矯正了當前教育領域內的急功近利的浮躁習氣,矯正了教育領域內不重視學生人格修養、不重視培養學生擔當社會責任的弊端和傾向。“為了學生一切”,不是把學生隻看成是“知識容器”,而是把學生看作是一個活生生的有多方麵發展需求的人,這就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使學生善良、有愛心、寬容大度、正直勇敢、品德高尚,全麵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