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三個一切”教育理念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3 / 3)

三、“三個一切”體現了對學生全方位的關愛,歸根到底是把人的全麵發展放在了根本的地位

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是“以人為本”思想的重要內容。教育是直接培養人的活動,對人的關愛就成為教育活動的最顯著的特點,以至於有教育家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三個一切”把愛這一教育的特殊要求不僅具體化了,而且全方位地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愛,從而也就使“以人為本”的思想在教育活動中有了根本的地位。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社會文化活動,教育理念是人們對教育這種社會文化現象的比較係統的理性的認識,特別是對如何認識和處理教育與社會、與人、與文化發展之間的基本關係。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確定教育的目標和價值觀。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上看,教育是培養具有自由個性的人才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這就要求學校的教育活動要全麵關愛學生,要關愛每一個學生,要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

(一)“三個一切”從對學生全方位的尊重、愛護和關心上,凸顯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三個一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每一個學生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關心學生的知識學習,更關心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隻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於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我是一個勤奮的腦力勞動者,是祖國的好公民,是父母的好兒女,是一個有著高尚的誌趣、激情和不斷取得進步的完美的人。”又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中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三個一切”所體現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從教育的各個方麵體現了對學生主體地位和自由個性的尊重。這種對學生主體地位和獨立人格的尊重,極其鮮明地彰顯了教育的人文精神和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同時也是對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傳統教育觀念的強烈衝擊。

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作為受教育的學生可以說並沒有被真正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以道德教育為例,學生隻是被視為現成的道德規範的接受者,學生要無條件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規範。道德教育忽視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和道德需要,不重視學生道德主體的體驗,結果使道德教育的效果大受影響,“三個一切”的教育理念,認為道德教育是主體性教育、發展性教育,學校的道德教育並不是終結了學生個體的道德生活與道德精神的建構,而是要激發學生的道德主體需要,並使個人的全麵發展成為道德教育的價值和目標。

(二)“三個一切”全方位地體現了對學生的關愛,還表現在教育管理上的平等民主思想,凸顯了教育管理學的核心要走向“以學生為本”的民主管理方向我國的高等教育由於長期受計劃經濟體製的影響,學校管理行政化的弊端十分嚴重,各學校普遍存在管理人員與專業人員和學生的矛盾,其表現是管理權力的官僚主義作風。學校行政管理人員擁有行政性權力,學校的關鍵權力,如人事權、決策權、財政權等掌握在管理人員手中,加上中國傳統的“官本位”思想的影響,就使學校的行政管理工作染上了官僚主義習氣。學生在學校是被管理的對象,學生在學習、思想、生活、情感、心理上的多方麵的需求並不能得到行政管理人員的及時關心和滿足。“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提出,為從根本上改變學校管理中的低效率和官僚主義習氣打開了通道。“三個一切”指出了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是為學生服務的,學校的管理製度、教學製度等製度都應體現出學生中心這個根本目的。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學生的充分、全麵發展是現代學校教育製度最重要、最根本的目標。“三個一切”體現的民主、平等、博愛的教育管理價值理想,要求建立具有平等民主的人文精神的真正的現代大學教育製度,讓教育成為實現人的全麵發展的推進器。

(三)“三個一切”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取向,還體現在學生是學校的名片,學校依賴學生的生存而生存、依賴學生的發展而發展上如果說學校也生產“產品”的話,那麼學生就是學校的“產品”。正如衡量一個企業的水平就是看其是否有消費者信得過的高質量的產品一樣,衡量一所學校的辦學水平、一所學校的社會聲譽,也是看其培養出了什麼樣的學生。

國內近年來一直在熱炒“世界一流大學”的概念,列舉了種種指標,但是歸根結底,大學,尤其是一流大學必須要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從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趨勢看,並不是要求很多大學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從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看,無論經濟、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也無論高等教育發展到什麼程度,經濟、社會對人才需要的層次和類型總是多種多樣的,並且經濟、社會越發展,社會的分工會越來越細,社會職業劃分的幅度和種類會不斷增多,而對人才需求的層次和類型就會越多。從這一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看,要求大學對學生負責,培養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學生,卻是應該的、必要的和可能的。

大學把每一個學生培養成合格的大學生,使學生成為學校的“名片”,這是社會的要求,也是學生個人和家長的希望。一個學生對於一所大學來說,可能隻是幾萬分之一,但是,對學生本人來說,對他的家庭來說,卻是百分之一百。一個學生畢業走上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就從不同的方麵反映一所學校的形象,自然也反映學校的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一所大學的社會聲譽和社會影響就是由它培養的一個個學生累積而成的。當然,即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也不能保證它的畢業生個個都是傑出人才,但是將大學的培養目標定位於一切學生,才有可能使絕大多數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並且會湧現出優秀人才。

教育是百年大計。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無論是公辦教育還是民辦教育,都是為民眾而辦,都是為實現人的全麵發展而辦。我國高等民辦教育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是高等教育中的生力軍。“三個一切”新教育理念由民辦教育首先提出,這並不是偶然的。民辦高等教育艱辛起步,拚搏發展,在教育理念上有更大的創新壓力和創新的動力。我們堅信“三個一切”新教育理念必將引導我國高等民辦教育走出更加寬廣的發展之路,並且對我國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個一切”即“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這一具有創新意義的教育理念,是由西京大學(現為西京學院)首先倡導的。經過多年的實踐,“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現在已為不少人所接受,在全國教育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也可以說是西京學院對中國民辦教育事業所作出的一大貢獻。

“三個一切”教育理念是民辦高等教育領域裏的思想革命和理論創新,它全麵深刻地體現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民辦大學的辦學宗旨以及發展趨勢,也是區別於傳統教育體製下學校與學生關係的重要特征,“三個一切”教育理念已經成為西京學院全體師生的價值觀。

“三個一切”教育理念的提出具有深刻的曆史淵源,“三個一切”不是同義語的文字複述,其內涵極為豐富,它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和服務要求,意義十分深遠。它為實現“把西京學院辦成中國民辦高等強校”的戰略目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且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