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學生一切”。西京學院對每一位來校就讀的學生,從學業進步、思想品德以及日常生活、就業推薦等各個方麵,全方位地關心和負責,切切實實地為學生的一切著想,對學生的一切安排周到妥帖。為了做好畢業生們的就業推薦工作,西京學院專門成立了推薦辦公室,並和全國幾十家人才交流中心和100多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合作與用人協議,先後在廣州、上海、深圳、珠海、海口等沿海城市設立推薦就業的分支機構辦事處。他們還和馬來西亞、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的大學取得聯係,幫助畢業生出國學習。從1996年至今,學校畢業生近3000人,有92%以上經學校推薦走上了工作崗位。良好的就業推薦工作解除了學生的後顧之憂,也解除了家長們的心頭之患。
“三個一切”,西京學院的領導和教職工們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勞動和心血。
“三個一切”,西京學院的學生們感受到的是濃濃的愛心和責任心,是不是親情勝似親情的師生情誼,是家一般的溫暖和溫馨。
“三個一切”,在西京學院的師生中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理解的橋梁,團結的橋梁。一橋飛架,西京學院校園內,樂融融,暖融融,形成了團結友愛的西京精神。
四、選擇:使你終身無悔
還是看看學生和家長們心目中的西京學院吧。
西京學院人文係學生董旭峰,高考落榜後,失落、內疚、哀怨成了他每天反複咀嚼而又難以下咽的苦餐。在父親的鼓勵下,他考察了西安的十多所民辦高校之後,選擇了西京學院。經過西京學院一年多的學習和生活,他的身上充滿了青春的朝氣和活力。他深情地說:“西京學院,在我跌倒時,是你扶起了我繼續前進,在我失落時,是你給我以慰藉。我的知識在這裏得到豐富,我的情操在這裏得到陶冶,我的人生在這裏得到充實。”
劉銀海,在當地已經是一個小有名氣的青年詩人。入西京學院學習之後,當起了《西京報》的主編。他用寫過不少詩歌的筆,抒發著自己對西京學院的情感:“我在默念,有了這片黃土地,有了這條愛河,才有了今天的我。念不夠啊,西京人;做不夠啊,西京夢;戀不夠啊,西京情;唱不夠啊,西京歌……”一個學子對母校的深情在筆端流淌。
甘肅隴東高原上一位學生家長叫李雲鶴,1998年7月和兒子澤昭一起來西安,通過對幾十所民辦高校的考察,最後決定送兒子上西京學院。半年後,他接到了學校的楊雙貴老師給他介紹澤昭在校學習、生活情況的信,又聽了兒子講述了學校的情況,心情激動,連夜給學校領導及楊雙貴老師寫了一封長信。信中說:“知識重要,如何做人更重要。有西京學院這些教育家、事業家在前掌舵引航,我把兒子托付給你們一百個放心!澤昭是我們家唯一的大學生,他身上重負著我們祖宗三代人的希望,重負著父兄的心血和汗水。我堅信,西京學院一定會把他培養成國家的有用人才!”
在一次學生家長座談會上,1998級預科班學生董佳惠的父親董忠學說:“我女兒入學才一學期,就好像變了一個人,從說話、待人到做事,都有了大提高,學習有了顯著的進步。這是西京學院教育的結果,你們不僅教學生讀書,而且教學生做人,從你們的身上,我也受到了教育。我們家長也應該像西京學院的老師們一樣,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對話,才能達到溝通、理解,也才能教育好孩子。”
內蒙古集寧市的女作家郝秀琴,受九戶家長的委托,帶著包括自己女兒在內的十名學生來到西京學院。在火車上,她的心一直被憂慮和擔心纏繞著:西京學院究竟怎麼樣?經過三五天的全麵考察,她決心把孩子留下了,臨別時,她給十名孩子在西京學院的校園裏拍照留影。她要讓草原上的父老鄉親們看看西京學院。回到集寧以後,她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讚揚西京學院:“西京是改革浪潮中的一艘船,它將載著千萬名大學生漫遊浩瀚的知識海洋;西京是一塊堅實的基地,它是許多有誌青年翱翔藍天的起飛點;西京更是我們這些韶華已逝的老三屆學生心中的一個夢,青春時的夙願,在30年後的今天,圓在我們兒女的身上。”
“西京學院,是我們無悔的選擇。”――畢業了的和正在學習的西京學子們如是說。
“送孩子上西京學院,是我們無悔的決定。”――過去的和現在的西京學院學生家長們如是說。
西京學院走過了一段艱難的曆程。劈波斬浪中,他們走出了一條民辦高校發展之路。
西京學院步入了燦爛輝煌的時代。鮮花凱歌裏,他們又像鬥士一樣,站在了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上。
近年來,西京學院先後獲得陝西省教委“社會助學工作優等獎”,被中國成人教育協會評為“民辦高校先進單位”,被陝西省教委命名為民辦高校中的“明星學校”。
明星閃爍,它向人們昭示著,一批批適應新世紀需要的人才,將在這裏鑄造,從這裏列隊走出去為西部大開發這一亙古未有的偉大事業獻才幹、獻青春、獻熱血!
(閻文教2000年5月9日載於《陝西日報》)